第一百一十二章梨香园中事,上朝(2 / 2)

薛蟠闻言,赶紧又想,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赶紧说道:“长相一般,远不及宝兄弟~”

听到薛蟠的话,薛姨妈和宝钗狂喜,心头不由松了一口气,今日她们见到的贾琙在容貌上一点不比宝玉差,甚至还略胜几分。

“左眼角处,还有一颗泪痣!”

闻言,薛姨妈和宝钗脸色再度一缓,今日她们近距离观察过贾琙,他并没有泪痣。

半晌,在薛蟠紧张的目光中,宝钗有几分庆幸地说道:“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薛蟠快跳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又放了回去,眼中闪过一丝绝处逢生地庆幸。

一旁的薛姨妈也松了口气,告戒薛蟠千万不要再去寻那个香菱了。

听到此话,薛蟠哪里还敢不从,方才他可差点吓死了。

……

“侯爷!该早朝了!”

天还灰蒙蒙地,门外就传来了杨立本的声音,贾琙从软塌上站了起来,虽然大黄庭已经圆满,但是每日的功课他依旧是勤修不缀,外间的另一张床上,香菱和彩鸾还在沉沉睡着。

对于女人间的熟络之快,贾琙那是瞠目结舌,还不到一晚上的功夫,就好成这样了。

看着从被子里探出了两节玉臂,还有对着头睡过去的两女,贾琙轻轻一笑,前半夜,香菱抱着一个枕头就找了过来,新搬到一个地方,小丫头心里还是有几分害怕的,后来彩鸾又进来了,理由也是换了一个新地方害怕,当时听的贾琙眼角直抽。

彩鸾常年与毒为伍,身上不自觉的就带上了一些气味,实话说,就算是那些蛇虫鼠蚁都绕着她走,很难想象这天底下还有什么她害怕的东西,说这话她也不怕夭寿了。

不过说起毒物一事儿,贾琙也有些无奈的摇摇头,彩鸾之能,是成也如是,败也如是,因为那些微量毒素也会在她体内累积,最后怕是药石难医,跟着他的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用真气帮她温养一下身体,清除一下体内累积的毒素,否则恐怕就她这种情况,怕是过不了五十岁就得驾鹤西游了。

话聊远了,之后香菱见到彩鸾也进来之后,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若是一个人,她其实更愿意呆在贾琙身边的,但是被她这么一个陌生人看着,她就不不好意思了,最后彩鸾笑呵呵地拉着香菱一块睡的。

彩鸾是一个极为外向的性子,这话匣子一打开,就天南地北的说了起来,贾琙知道两女很晚才睡的,也没叫她们,屋外早有那三个丫鬟准备好了一切,梳洗更衣之后,贾琙就喊上了徐远辉和杨立本一起上朝去了。

不过洗漱的动静不小,还是惊醒了彩鸾和香菱,看着一身绯袍离去的贾琙,彩鸾脸蛋一红,香菱也是如此,瞄了一眼,那三个小丫鬟偷笑的表情,两女将被子往头上拉了拉,杵了进去,有些丢人了。

彩鸾心里一边抱怨贾琙没有喊她,让她出了这么一个大丑,一边也暗暗提醒着自己,以后万不能再像今日这样了,之前有一点小动静她都能醒的,只是昨晚和香菱那个小丫头说话说的有些晚了。

见三个小丫鬟出去之后,香菱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也手脚利索地穿戴了起来,一边穿还一边说:“彩鸾姐姐,大爷要生气了,我们都没起来~”

听到小丫头的话,彩鸾呵呵一笑,“不会的,你大爷不是那么小气的人,再说你现在起来不也晚了,还不如躺被窝里暖和暖和,等明个儿早起就是了!

香菱听到彩鸾的话,手上动作微微一滞,她想了想,对方说的好笑不错,看了看这儿除了她们两人就再没有一个人的房间,又看了看身边暖和的被窝,一双眸子中满是纠结,她是要回被窝里再偷会儿懒,还是起来,可是起来又能做什么?贾琙现在都已经走了呀!

见到香菱纠结的小眼神,彩鸾眉眼不由弯了起来,眼里藏不住的笑意,经过昨夜的接触,她似乎知道了那个小混蛋为什么会如此在意这个小丫鬟了。

忠心不必多说,就单说这天真憨厚的性格,再加上那张我见犹怜的小脸,就算是她都要动心呢!更别说贾琙一个男人了。

于是她伸出手,抓住香菱的手腕,一用力将人又拉了回去,“出去干什么?又没人和你顽,快回来,姐姐再给你讲讲你大爷在北境的糗事,可是还有好多哦!”

香菱听到这话,一双眼睛都变得亮晶晶的,露出一丝向往和期待,心里直挠痒痒,说实话,她对这些事情最是喜欢了,特别还是贾琙的,犹豫了一会子,香菱又将重新缩回了被窝。

看到香菱又缩了回来,彩鸾不由咯咯地笑了起来,这个小丫头真是太有意思了。

“好姐姐,快说说~”

上朝之时,贾琙半路上又碰到一个熟人,却是已经升为礼部尚书的林如海,之后林如海喊住了他,小声的交代了两句话,贾琙则是眉头一皱,贾府被皇室监管,他并无意外,因为就算是自己的府里,也有皇宫里的人,当然已经被自己控制住了,只是明康帝如此明目张胆的监视朝廷百官,就不怕适得其反?

不过后来,他又想了想,此事绝大部分的人,应该是不清楚的,明康帝也没有那么傻,若是被人发现,多半会是弃车保帅的。如今这种情况,也无妨,以后自己想要去林府也不用寻什么借口了。

跟着随侍的内侍,文武百官在朝房待了好一会儿,直到卯时,才一齐进入大明宫,入奉天殿。

第一次上朝,贾琙也没觉得有什么紧张,大抵是本身就有着超凡的力量,对皇权也没有那么多的畏惧,只是站在武勋一列的最前方听着众位大臣议事。

说起站队一事儿,也是有意思,他是当朝冠军侯,左柱国,明康帝又封了他一个太子太保,地上甚至都要比国公高,所以他就站在武勋一脉的最前面,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站在一群大老爷们身前,也却是有些好笑了。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的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

“启奏皇上,山西大同附近有匪作乱,已经纠集五六千人,前段时间我们输送过去的赈灾粮被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