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夜的热闹,是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
北宋时,某年西京洛阳元宵灯会,时判西京御史台的司马光见妻子张氏打扮妥当正欲出游,思想正统的他心中不喜,于是问道:“家中点灯,何必出看?”
司马光与妻子张氏相濡以沫,妻子生不纳妾,妻子死不续弦,是真正的“一生一代一双人”。
便是这样的张氏,也难以抵挡元宵夜的热闹,只见她望着丈夫认真地回答道:“兼欲看游人。”
由此可以看出元宵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元宵之夜,神京阖城百姓欢腾游乐,千门万户,狭巷通衢,住号行者,老幼男妇,计以千外,纷纷上街赏灯。
沿街的商铺也别出心裁地挂出精美的灯饰吸引客人,路边各式摆摊的人,一个销售乐器的摊主为了招徕顾客,自顾自地弹起三弦。
更有各式各样的沿街美食,不过最吸引人眼球的始终都是各式各样的花灯,除了传统形制的花灯外,还有各种做成特别形状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神话人物,人们或驻足观看,或侃价购买,不一而足。
今年的元宵宫里并没有颁下旨意让贵妃省亲,连贾政也因为在外地忙于公务无法回府,但荣国府的元宵夜依旧花彩缤纷,灯火交相辉映。
众人陪着贾母一起喝酒看戏、吃元宵,又放起了烟花。
一夜之间,外面一色一色烟花的放了又放,诸如满天星、九龙入云、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不绝于耳。
又过了几天。
这天傍晚,贾兰穿戴整齐,领着晴雯龄官乘坐马车,并吴贵、秦士还有板儿等几个仆人,还有贾芸一道出了门。
“芸哥儿,请上来。”
刚一出府门,还没走出宁荣街,贾兰就掀起帘子朝贾芸招了招手,招呼其上车。
贾兰看着这位长相老成,面相有几分与“江东碧眼儿”相像的同族,笑着问道:“芸哥儿,这些天全在自己院子里看书,未曾召你来见面,可有把芸哥儿你给闷着?”
贾芸忙摇头:“春闱将近,兰哥儿用心于课业乃是人之常情。只恨我才学低浅,无法助公子之力。”
贾兰哈哈大笑:“读书之道全靠自己领悟,旁人能帮,最终还是靠的是自己。”
贾芸道:“听府里的人说公子整日挑灯苦读,手不释卷,却还是不忘天天给老祖宗与太太们请安问好,兰哥儿之孝行实在让人钦佩。”
贾兰略一点头,旋即又问:“芸哥儿母亲身子可好,听说前些日子染了些风寒?”
“劳兰哥儿挂念,去岁天寒,母亲虽已经十分小心,却还是染了点风寒,不过及时服药已然大好。”贾芸说完朝贾兰拱手:“说起来还是多亏了兰哥儿,不但命人送来药材碳薪,还让人把我家那日久失修的屋子修补了一番,母亲的病才得以恢复得这么快。”
说这番话时,贾芸满是感激,更有一些自豪。
自从他跟了贾兰这事传开之后,往日里不甚来往的亲戚纷纷前来拜访,甚至那平日从不主动过来走动的舅舅卜世仁新年第一天就领着舅母,夫妻俩冒着寒风前来说给贾芸的母亲贺新年。
往日里那眼高于项的舅母,有史以来第一次态度这么恭谨。
其实他知道,这些人贺的不是他贾芸,而是他身后的贾兰,但也足够让贾芸扬眉吐气了。
“举手之劳,芸哥儿不必客气。”贾兰摆了摆手。
贾芸这些事他都了解。
他一贯认为,想用好一个人自然就要让对方无后顾之忧,不然人家哪会甘心替你干活?
对贾芸他是欣赏的,毕竟他也是贾府少数几个有出息的人,值得他的礼遇。
但其实这也是对贾芸一场小小的考验。
贾兰想知道,这种地位上的骤然改变有没有让贾芸变得骄纵起来。
所幸,曹公不欺我。
或许是少了巴结凤姐获得大观园采买一事,让贾芸又遭受了一番磨难历练,从灵觉上得到的反馈,此时的贾芸一分激动、一份自豪,余下八分还是如初见时那般的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