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朝使团一行人眼里,宋洲东岸要比西岸更加符合儒家的传统审美。
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岸多元老定居,房屋建筑贴近后世风格。而东岸都是明朝江南四府的移民,这些人生活条件改善后,自然想建符合江南园林特色的建筑,以此怀念万里之外,回不去的故乡。
十一月中旬,临川城举办了一场大型诗会,举办方也是老熟人——曾经接待江南才子唐寅的文轩会。
文轩会曾一度因为没有资金而办不下去,好在有土豪及时“注资”,才保存了下来。
事实证明,没有经济基础的风花雪月是持续不了多久的。明中后期,江南文化为何繁华,靠得还不是苏杭的丝绸、松江的棉布、淮南的盐……这些产业作为支撑。
宋洲东岸近些年工业大发展,抖擞起来了一批有钱的土豪。这些土豪物资生活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豢养”一帮不得志,仍坚守儒教经典的文人,还不是轻轻松松。
靠着土豪们撒下的一点残羹冷炙,文轩会不断影响扩大,还办起了自己的报纸,真可谓老来枯木再逢春。
当然,以前是自筹资金,想感怀过去,挖苦讽刺宋洲官府,没有任何问题。现在是土豪给钱,这帮文人得顺着土豪们的性子。
也许有人会问土豪们是啥性子,说来有些可笑,东岸土豪多数靠着远洋贸易发家,他们见多识广,最喜欢的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由此不难看出唐代边塞诗的鼎盛。
一个朝代的诗词题材与当时的涩会环境有关,并不是文人随性而发。
唐代为何会出现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大体是因为唐代幅员辽阔,顶峰实际控制的领土达千万平方公里,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果家接壤,边塞众多,为边塞诗提供了广袤的创作土壤。
守边塞的卫队人数众多,又不断对外征伐,且唐代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扩大了军队数量,这一改变使大唐文人掀起了从军热,又因唐代历来尚武,投身兵营的人越来越多,给边塞诗的繁荣奠定了人员基础。最重要的是唐代的文化氛围整体叫好,文化发展达到华夏历史的第一个巅峰,而且名人众多,这些都是边塞诗能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唐代相反的是宋代。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至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大体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了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
只可惜像辛弃疾这样的文人太少,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词人的苏轼,其所做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沾带着“艳”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