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李朝使团(8)(2 / 2)

见程乾运心情愉悦地抚摸着高大捥马,尹春年适时询问起,要组建像宋洲这样的一支火器部队,耗费几何?

程乾运笑笑,答道:“只要李朝与我大宋扩大贸易往来,组建一支千人规模的火器部队,其耗费所需远不及两边贸易的零头,我大宋不仅会低价出售火枪火炮,还将派遣专业军官团做指导。”

光有火枪火炮,不去革新战法,恐怕要闹出不少笑话,李朝不怕丢脸,宋洲这个武器商还怕丢脸呢。

历史上,壬辰倭乱时,李朝一个月内就被倭军攻陷汉城,宣祖李昖仓皇流亡边境义州,并多次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明军游击将军吴惟忠统领一支两千人的浙兵部队,跟随陕西总兵李如松入朝,在收复平嚷之战中,“浙兵先登入城”,“拔贼帜,立天兵旗麾”,作战十分勇猛。

李朝君臣对这支甘冒箭矢,作战勇猛的浙兵部队印象深刻,甚至认为“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后来得知这支军队是以《纪效新书》练兵统战的戚家军,李朝君臣随即将此书视为瑰宝。

壬辰倭乱结束后,李朝原先赖以自保的五卫兵建制早已散乱,为了重建李朝军队,防御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兵祸,原本重文轻武、武备废弛的李朝君臣,打算以《纪效新书》为纲,重新建设军队。李昖曾亲自向明军都督李如松求取《纪效新书》,然而李如松却”秘之不出“,不得已下,李朝只好施展氪金大法,派人花重金偷偷从明军军中购来书册。并由领议政大臣柳成龙主导翻译,筹措相关事宜。

当时由于忽略排版、印刷之类的问题,《纪效新书》大体分为十四卷和十八卷两版。十八卷版为戚总兵抗倭时期所写,十四版卷则是戚总兵晚年重新删改、增益的版本,别看十八卷比十四卷要多上四卷,但这并不代表前者就要优于后者。恰恰相反,十四卷本问世时,戚总兵已经在北地驻守十五余年,其经历、视界远高于早年抗倭时期的自己,他对于军事方面的思考也更加纯熟通透。

可坑爹的是花重金偷偷从明军军中购来的《纪效新书》是王世贞作序版(十四卷,后又买到了十八卷版,李朝君臣皆以为这是对十四卷版的补充。

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原先都监训练士兵,除了让他们熟悉自己所用的器械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督促这些士兵完成彼此间的配合,这是十四卷版《纪效新书》首篇《束伍》最重要的内容。但这本经在李朝却被彻底念了回去,个人武艺在考教时的比重越来越大,到了后期,甚至开始要求士兵们一个个充当多面手,进行跨界,“至于剑技,则炮手、射手,亦必兼戏习而后,可以防御到近之贼”。

如果说要求炮手、射手之类的远程兵要习练近身战技,还算是为了有备无患的话,那同类士

兵的内卷就实在有些过分。原本射手(弓箭手只需要研习射击时的速度和力度,而炮手(鸟铳手更是只需要注意射击速度。可到了后来,射手和炮手们除了射击技能外,还加大了种种近战武器的考核内容,像竹长枪、双剑、提督剑乃至拳法、鞭棍之流,都是考核内容。这还不算完,等到李朝末期,射手、炮手们的近战武器种类甚至达到了二十四种之多,即所谓“二十四技”。

到丙子虏乱,面对清兵的铁骑,技能点全部点歪的李朝军队自然是一败再败,溃不成军。

出于这样的考量,宋洲可不想卖给李朝的火枪火炮最后全成了烧火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