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元1738年,最早梳理羊毛的梳理机才被约翰牛发明,此时的梳理机思路还没有脱离早期的手工作业,仍采用平板移动的方式。
1748年,四辊筒的梳理机出现,羊毛通过齿轮和链条传递,接近了现代意义上的梳理机,但上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一个被称之为“喂料器”的部件要等到1772年出现。
1793年,基本接近现代成品的梳理机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对比一下棉纺。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这使得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同时使得织布的上游产业——棉纱的生产开始供不应求,进而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
1735年,约翰牛技师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这项发明成为了手工纺纱向机器纺纱技术过渡的一项重大突破。
大约在1764年,约翰牛技师j.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竖锭纺纱机,又称“珍妮”机。“珍妮”机一开始只能用12至18个纱锭,但这项简单的创新却将纺纱的生产效率整整提高了16倍。到179年,“珍妮”机已在约翰牛得到广泛应用,且经多次改造,一台纺纱机的纱锭已增加到13枚。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功率强大的水力纺纱机,并于1771年建造了第一个水力纺纱机的纱厂。
1787年和1792年,英国教士卡特莱特先后发明了两种织布机。1787年,卡特莱特发明的织布机用马作为动力,两年后改用蒸汽作为动力,基本实现了织布的机械化,并使织布的效率提高了1倍。
通过时间比较,棉纺的机械化生产比毛纺早了3年不止,这便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会以棉纺织行业为代表的原因。
就在学徒们全神贯注听课的功夫,时间不知不觉来到正午,老技工准备带学徒去吃饭,这时,一位生产车间的技术员忽然跑了过来。
“鲁师傅,第二车间的梳理机出现故障,我们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找到故障原因,想请您过去看看。”
“好的!”
老技工应了声,对台下一群学徒道:“你们也随我一起去瞧瞧!”
一行人快步来到第二车间,机械组的技术员全都老老实实等在现场,老技工借此,向身后学徒告诫道:“咱们做技术工种的,生产出了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推三阻四,要记住,工人们忙碌的时候,你才能休息。”
走到梳理机前,老技工并没有着急检查,而是向身边一个高个子学徒提问:“在排查设备故障前,你首先要做什么?”
高个子学徒条件反射般答道:“首先要排除安全隐患,检查设备是否运行,是否断电。”
“学得不错,至少把我课上教的东西记住了。”老技工赞许完,又道,“你们要时刻牢记安全生产是第一位,老师我可不想听到自己教得学生在机器里受伤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