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文武与法(六)(1 / 2)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4450 字 2023-10-07

包括陆诜在内的不少文官,都对郭逵的这番说辞,是嗤之以鼻。

但也仅是如此。

对此大家并不意外。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郭逵本就是武官出身,且绝对是属于主战派,肯定是支持种谔的。

关键,当时皇帝对于郭逵的这番行为是给予极高的褒奖,甚至当庭表示,“若有卿在,朕无西顾之忧”。

同时郭逵在朝中也有着许多支持者,之前范仲淹、韩琦可都提携过他。

张斐对此是微微一笑,未做过多评价,毕竟他也不是要复审此事,只是问道:“那不知郭相公当时为何没有及时拿出诏令来?”

郭逵回答道:“那是因为官家之所以下达此诏令,也是考虑到,我军准备不足,应避免与西夏爆发大战。

但如这种情况,其实在近几年中,也是常有发生,时常攻取对方一城,若对方兴兵来讨,则是立刻回防,若对方没有大军压境,则立刻在当地修建要塞、堡垒,巩固防御。”

在那庆历条约中,有一条是明确指出,双方可在自己领地上自由修建要塞,是不受限制的。

原因很简单,谁也不信谁。

而在和平的二十年,双方都在边境修建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宋朝这边,当二十年和平时期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冲突。

但由于这些防御工事的存在,以及两国内部的问题,导致这期间的战事,都只是在试探性进攻。

宋朝不敢打,西夏其实也不太敢。

郭逵又继续言道:“而在当时我发现,西夏方面已经开始发动战争,但是我朝大将折继世数次击退西夏的进攻,我军士气高昂,只是其中受到对方和谈欺诈,损失两员大将。

如果我立刻拿出诏令来,反而会使得我军军心散乱,于是我打算先等等看。但随着西夏首领李谅祚突然去世,此番冲突便到此为止。”

张斐点点头,问道:“以郭相公所见,如果当时李谅祚没有去世,西夏会否与我国爆发大战?”

郭逵思忖少许,点点头道:“以当时的态势来看,是有可能会爆发大战,因为绥州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关键,故此即便到了今年,西夏方面也一直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向我国索要绥州。”

“是吗?”张斐又问道:“适才种副使也曾提到绥州的重要性,郭相公可否具体说说,这绥州到底有多么重要?”

郭逵道:“当年我军在三川口之败,虽有诸多原因导致,但是绥州在整个战役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西夏军队便是从绥州的土门出兵,先羊攻保安军,然而却转向攻打金明寨,再直扑延州城。

其原因就在于,西夏军若从绥州出发,可以在三日之内赶抵延州城下,让我方援军根本来不及救援,以至于丧失主动。因此,只要绥州掌握在西夏手中,延州便无法高枕无忧。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种副使的父亲,种世衡老将军在延州两百外,不顾敌军骚扰,不顾地势险要,不惜代价,修建了这青涧城,为得就是保护延州。这一点,相信陆知府也是非常清楚的,否则的话,陆知府当初也不会派种副使驻守青涧城。

而如今我军收复绥州,便可以横山为屏障,延州就再无忧矣,也可减轻其余诸路的负担,同时在北线占据主动权,只要我军西出横山,便可进攻西夏,是进可攻,退可守。”

“原来如此。”

张斐点了点,继续问道:“那么郭相公以为,在治平四年那个时段,我国与西夏是处于什么状态?”

郭逵思忖半响,道:“不得不承认,当年的庆历之约还在发挥作用,并未废止,也谈不上名存实亡,不过自嘉佑年间起,西夏方面擅自违约,出兵进犯,我朝也立刻停止岁币,之后我朝也是根据西夏的言行来判定是否履行契约。

正如我之前所言,占领对方城池,在此期间,也是常有发生的之事,两国边界也在不断的调整,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且往往在冲突后,双方还是会和谈,保证庆历之约,得以执行,只不过绥州尤为重要。”

说到这里,他稍稍一顿,“故此在我个人看来,在治平四年,双方是处于和大于战的状态,但不可争议的是,冲突也是在与日俱增。”

张斐稍稍点头,又道:“根据郭相公的说法,我是不是可以认为,种副使当初出兵的行为,其实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只不过由于这绥州地理位置,是极为重要,故而确实有引发双方大战的可能。”

郭逵点点头。

张斐又问道:“那么根据郭相公的判断,我军方面当时是否有应对大战的准备?”

郭逵道:“我认为是有得,因为在诱降嵬名山期间,折继世折将军已经在大理河部署,阻止对方派兵前来阻降,并且之后接连取得大胜。”

张斐微笑地点点头道:“多谢郭相公出庭作证。”

随着郭逵下得庭去,别说旁观的宾客们,就连种谔、陆诜两个当事人,都是一脸茫然。

完全看不出这番话下来,到底是哪方占据优势。

虽然郭逵表示,当时的贸然出击,是有可能引发大战的,但同时也阐述这绥州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

张斐稍作休息后,道:“翰林院学士郑獬。”

陆诜听得此人,不禁面露惊喜之色。

不少文官也是举目四顾,是惊喜道:“郑毅夫也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