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前望出去,长长的车辙印依然清晰可见,一直沿着下山路伸向水边,而水面上只见一叶孤舟——准确地说,那是一架竹筏。易抱琴站在窗边目送那竹筏和其上的于晓卿起伏成点直至转过青山消失不见,心下略觉孤寂悲戚,便倚在窗边默然了一会儿,自己也不知心中所思所想。
于晓卿此去因闻明江下游崇文府一带瘟疫横行哀鸿遍野,便毅然暂别娇妻,离开这一方海外孤岛重回大陆,希望能不负一身所学医道为千万受灾百姓一尽绵薄之力。
孤帆影断,红颜绪乱。
易抱琴走到卧房中,在妆镜前缓缓落座。开了妆屉却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举轻若重地拿不起针线盒。几番思量犹豫,也不明白自己在柔弱个什么,终究是将妆屉重新合上了。心烦意乱中,易抱琴又走到楼顶,往窗前靠近了些。她来回踱了几步,望向窗外,但见青山依旧,碧水东流,长空白鸟,花落深丛,好一派世外风光——独独江上再没见到个人影儿。
“风起清河动竹排,知君墨润未忍开。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她横箫浅唱,初听哀婉缠绵,细听到后却使人不得不生出几分对此柔弱女子的赞许之意。词中蕴意,似诉来日方长,携手相将。
这日黄昏,汤州西南沈家镇上一无名港口驶来一架竹筏。竹筏上面那人一身青袍,面上略染山水尘灰,背上行囊中插了一长杆,杆顶有一块儿白布随风飘扬,上书一个大大的“医”字,正是离家初到的于晓卿。
于晓卿上到岸边,扫了周围一眼,心里微微一动。
正此时,旁边几个粗布麻衣的精壮车夫凑到他近前七嘴八舌问道:
“客人要去镇上何处?”
“公子爷可要指路?俺对这沈家镇最为熟悉!”
更有一个衣着整洁的人像是见到老朋友一般快步走过来,笑容如春风一样和煦地递上一张略皱了的纸片,一把搂住于晓卿低声道:“翠月楼紫箫姑娘,今晚愿得良人一会,公子可有意?”说完还看着于晓卿对他眨了眨眼。
于晓卿一愣,邻近的一个车夫汉子倒是笑道:“翠月楼的生意做得可真好了!别的场子都是如花似玉的妞儿在自家门桩子外边招揽活儿,你翠月楼怎么叫个相公到处跑客?莫不是新出了龙阳断袖的花样儿?”那人也没轻慢,收起了揽客的笑容叹道:“老兄有所不知。最近那新开的掩月居不知什么来头,已是软硬兼施地抢走了好几家的头牌姑娘。亏得这紫箫姑娘有点儿文章名望,又是个不轻易卖身的,只好拿做招揽生意的门面了!咱家场子里的姑娘现在尚且缺得紧,哪还腾得出搁外边招揽客人的!”
于晓卿听的略觉有趣,但眼下并无别意,只想尽快找个地方住下,打听打听瘟疫如今是个什么情况,再图后续。刚往前走了几步,忽然想起那多少值点儿钱的竹筏,便又回头将筏子系好在岸边,想着去找家当铺看能不能将它当掉换点儿银钱。问了附近四五家,却无一家有意收东西,干脆作罢,毕竟也还没到身无分文的地步,只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非想把那东西当出去罢了。
思忖间,于晓卿不觉又已经走回了那系着竹筏的岸边,远远的就隔着水边一树一树的柳枝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心下已有了思量。走近一看,地上躺着三四个人,其中还有刚才的车夫。他将手中长杆拿开靠在了旁边的树上,向旁边围观的人随口打听道:“这几人怎么了?”旁边几个看热闹的七嘴八舌说这说那,但是他一个字也没听。
——他当然知道怎么了,这正是自己的手笔。
然而不等他上前解决,忽然有人高声喊到:“沈家王大夫来了!都让让都让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