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2 / 2)

汉水楚风 文刀手易 5066 字 2023-05-15

皇帝震怒,下令大索天下。不过张良早已做好了准备,他带着刺客从小路全身而退,秘密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改名换姓潜伏了起来。

刘邦听闻了张良的神奇经历,对这位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年轻人非常钦佩。既然两人都投奔楚国,他们也就成为了同道中人,一见如故,相伴而行。张良出身世家子弟,自幼饱读兵书,两个人常常一起深入地探讨兵法。在这个过程中,张良发现这个和他一起旅行的同伴,虽然出身卑微,但他的悟性极高,绝顶聪明。张良的很多想法别出心裁,大多数人很难理解,但唯有刘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其中的要点,不断提出更好的想法,让张良受益匪浅。他们的深入探讨常常持续到深夜,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使得他们的情谊日益深厚。

张良对刘邦交口称赞:“沛公殆天授。”

刘邦虽然已是不惑之年,但学习能力非常强,依然对各种新鲜事情保持着好奇心。比如,刘邦就经常询问张良所学的是什么兵法。

张良神秘一笑,回答道:“《太公兵法》。”

刘邦对张良的回答更为好奇了,他继续问道:“《太公兵法》?我听说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这是一本古老的兵书,传说为姜子牙所做,因此称为《太公兵法》。”张良神秘地说道,“这部兵书用道家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它包含了许多天人合一的道理。”

探讨兵法时,刘邦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经常追问张良:“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本神奇的兵书?”

张良并不想告诉刘邦实情,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推脱。他灵机一动,于是编了一个故事:

我逃亡下邳的时候,有一天路过沂水圯桥头,遇到了一位奇怪的老翁。他把鞋子脱下来,扔到桥底下,然后傲慢地对我说:“你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我当时很惊讶,不过看他是个老人,行动不便,于是走下了桥为他捡回了鞋。当我把鞋子递给他的时候,这位老翁直接把脚伸了过来,指了指,让我为他穿鞋。

我有些恼火,不过转念一想,国恨家仇还尚且未报,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便恭恭敬敬地为他穿上鞋子,这位老翁见状哈哈大笑就走了,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一个人楞在桥上望着这个怪人的背影。

不过这事没完,这老翁没走多远又回来了。他对我说:“孺子可教矣,五天后的天明时分,你与我相会于此。”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了桥上。没想到老翁已经先我一步到了,他训斥我:“你与长辈见面为什么迟到?五天后再来见我!”说罢,转身离开了。

又过了五天,鸡刚叫,我早早地来到桥上。没想到老翁又先到了,他再次训斥我:“你与长辈见面为什么迟到?五天后再来见我!”说罢又甩手离开了。

我心里有些忐忑,五天后,我大半夜就赶到了桥头。看到老翁还没来,我长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这次终于没有迟到。过了一会,老翁姗姗来迟,他见到我满意地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子。”

随后他拿出一本书送给了我,就是这本《太公兵法》。

老翁再三叮嘱我:“熟读此书,你便可以辅佐帝王。从今往后十年以内,天下将乱。十三年以后你来济北找我,我就是那古城山下的黄石。”

刘邦听完张良瞎编乱造的故事,不由得对眼前的这个书生肃然起敬,心想:他这是遇到神仙指点了,难怪这么高明。细心的刘邦还捕捉到了另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熟读此书,你便可以辅佐帝王。刘邦暗自忖度,按照张良注定可以辅佐帝王的逻辑来看,我若将他招致麾下,那我将来岂不就是帝王了?

这个俊俏书生,我一定要将他搞到手!

刘邦诚恳地拜张良为厩将,两人结成盟友。张良也不再投奔楚王景驹,而是转投刘邦帐下。历史无数次证明:跟一个对的领导,是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