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日,一向一揆大军兵临筒井城。¥f,筒井城位于古都奈良附近,乃是一座平城,看起来实在不是一座能够笼城的城砦,笼城最好还是一座山城为好,这也是历史上筒井城数度沦陷的缘故。
筒井城的城主是个年仅十岁的小孩子,名叫筒井藤政,后来改名为筒井顺庆。一生都在为了保全筒井家的家业而努力,终于熬死了宿敌松永久秀,在本能寺之变的时候持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将筒井一族带离了危险的境地。
不过未来的筒井顺庆为了保全家业如何忍辱负重,现在的他还是一个十岁的少年,脸色苍白,看上去十分害怕。他的叔父兼辅国筒井顺政站在他的身旁,轻声的安慰着。
别看筒井藤政的年纪不大,但也经历过不少的风风雨雨。
二岁的时候骤闻父亲筒井顺昭离世,筒井顺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统一了纷乱的大和一国,并且迅速向外扩张。在织田信长等人还没有元服的时候,他的迅速发展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后世的人感叹:“如果能够活到三十岁,必能夺取天下!”
还好筒井顺昭给他留下了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家臣团,让他平安的度过了八年时间,人常说单亲家庭早当家,筒井藤政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他很清楚,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唯有抗战到底才有一线生机。
一向一揆的目的是摧毁大和国内的政治格局,将大和国纳入一向宗的统治范围之内,宗派之争永远比世俗之争要激烈的多,十余年前的天文法华之乱,他也有所耳闻,那可真是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可他还是很害怕,害怕被莫名其妙的杀害。
好在筒井顺政在他身边,一直的劝慰。其实筒井顺政本人的脸色也非常难看,骤然听闻数量庞大的一向一揆军团涌入大和国,情急之下。十万火急向坐落在大和国内的各个寺院求援,并且向坐镇坂本馆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求援,试图以大和国局势已经严重危及到山城国和比睿山的安全为由,说服天台宗和足利义辉派兵支援大和国。
筒井顺政征召奈良境内的武道馆门徒。特别是曾经给予筒井顺昭迎头痛击的柳生庄剑客。自筒井顺昭死后,柳生庄等地方豪族国人大部分脱离了筒井一族的掌控,不过名义上还是从属于筒井家。
城中还算平静。
一向一揆大量涌入的消息早在数日前已经传至筒井城,筒井藤政在筒井顺政的辅政下达了坚壁清野的命令,隶属于筒井一族的城砦纷纷撤离。不愿意撤离的也顾不上了,只能够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城头之上,躲藏在一处掩体后面的筒井藤政偷偷瞧了瞧城下来回移动的敌军,脸色苍白,忍不住问道:“叔父,依你之见,我们筒井城到底可以支撑敌寇进攻多长时间?”
筒井顺政苦笑一声,神色凝重,回道:“少主,虽然下达了坚壁清野的任务。但还是有不少城砦不舍放弃家园,沦陷于敌境,现在筒井城内有守军三千众,不过筒井城乃是一座平城,敌寇破城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若是悍不畏死,我们只怕三四天都撑不过去。”
筒井藤政年岁不大,早熟的很,筒井城依靠的并非坚固的城防,而是人心,确切的说是兴福寺的支持。历史上松永久秀这位连东大寺都敢烧的天下第一大恶人自然不会害怕兴福寺数度攻破筒井城。
筒井城实际上是一块死地,筒井家困于在樊笼里,被一向一揆大军攻破只是时间的问题,更不用奢谈什么驱逐一向一揆了。筒井城内的上层分子全都知道。可是知道归知道,他们能够命令前方放弃城砦,理由是抱团取暖,若是放弃筒井城的话,恐怕筒井家立足于大和国的基础就会崩塌,筒井家的统治基础就是兴福寺等南都七大寺的背书。
筒井顺政的浓眉紧锁。抚须沉吟,稍迟,他低声劝慰道:“少主也不必太过担心了,求援信使已经送往各地,想必要不了多久,七大寺的僧兵以及信徒一揆也会到来。筒井城只要熬过这几天即可,三千守军顶住三四天时间还是能行的,只要上下用心,谅那些佛敌一时半会打不进来。”
尽管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这番说辞,但是筒井藤政心里还是踏实了一些。一向一揆多是由乱民构成,想要喂饱上十万的乱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虽然坚壁清野的工作不是很顺利,但是各城内的粮食本就不多,要喂饱上十万的一向一揆是万万不够的。只要坚守住三四天时间,说不定还真能够拖到援军到来。到时候如果援军再不至,那么放弃筒井城,兴福寺的僧人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筒井藤政和筒井顺政在城头观看着城下动静的时候,城内突然一阵骚动,一名身高五尺八寸的巨人推开了两名护卫的拦阻,见得两人回过身来,急声喊道:“城主,松仓重信请战!”
松仓重信,父亲乃是筒井顺昭的家臣,战死在讨伐越智氏的最后一战中。他因是次子便沦为浪人寄居在奈良町内,奉召入城守城,他本人长得身强力壮,又骁勇善战,被任命为一小队头目。
松仓重信请战引发了城内的骚动,城内还有不少奉召入城的人,这些人要么是虔诚的信徒,要么是搏一搏前程的浪人,一头提着长枪的和尚高声喊道:“宝藏院胤荣请战。”
宝藏院胤荣,乃是兴福寺之塔中宝藏院院主,他前来助战倒不是兴福寺的指令,在练枪的时候听闻一向一揆涌入大和国,来不及通报一声便急匆匆地赶来筒井城助战,乃是急公好义之辈。
如果说松仓重信在奈良町中浪人中小有名气的话,那么宝藏院胤荣的名声可比他大了不少,他可不是一个不理会本职工作的出家人,从小习武,跟随过数十位名家,在大和国内可说是枪术一流,跟随他学过枪法的人不在少数。
宝藏院胤荣一说,便有上百人高声喊道:“同往!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