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帝在汴京安排自己人监控小皇帝,小皇帝当然也身边按插自己人以通讯息,这个不好的消息就是从镇江传来。
老皇帝到了东南,当即着手准备另建朝廷,但因为蔡京途中生病,滞留于拱州(治今河南>县),导致很多事情不得不耽搁下来。老皇帝和蔡京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也是忘年之交,他们之间的私人感情很深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包括蔡京的两个儿子蔡攸和蔡绦。因为蔡京不在身边,老皇帝心里没底,随即止步于镇江,等待蔡京前来会合。
八十高龄的蔡京知道老皇帝在镇江等他,但他暂时不能南下会合老皇帝了,他必须留在京畿一带,密切关注汴京形势的发展。
老皇帝非常轻率地把皇位禅让于太子,打乱了蔡京了部署,让他束手无策,只能仰天长叹。他本来已经筹划好了一切,但因为自己必须先行离开汴京到东南预作安排,谁知自己刚刚离开汴京,就发生了内禅这种不可思议的事。
老皇帝拱手让出皇位,虽然和小皇帝在权力分配上有约定,他依旧主掌着大宋权柄,但这种权力分配需以强悍的实力为后盾,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各路勤王大军纷纷赶赴汴京,小皇帝短短时间内就能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实力。只要小皇帝守住了汴京,老皇帝即使在东南重建了朝廷,也无法和小皇帝分庭抗礼了,相反,会分裂大宋,把大宋直接推进败亡的深渊。
蔡京恐惧不安,他为大宋的富强努力了一辈子,在残酷的党争中最终赢得了胜利,虽然新政实施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地,没有富国强民,但他绝对不愿意大宋在自己手中败亡,绝对不愿意让自己遗臭万年,更不愿意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背负着败亡大宋的罪名而载入史册。
蔡京停下了南下的脚步,重新谋划,竭尽全力阻止大宋地分裂,但不管他制定什么计策,首要前提是看汴京能否保住。汴京保住了,小皇帝声望实力骤增,分裂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汴京如果保不住,小皇帝既没有声望也没有实力,分裂的可能性就很小。
蔡京把自己的想法书告老皇帝,而老皇帝同样很清楚,他知道自己内禅的后果,但如果他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他这里出汴京,那里汴京就会崩溃,因为所有人都会跟着他逃跑,没人会留下守汴京。汴京失陷,金军随后追击,大宋半壁江山就完了。内禅,让太子登基,最现实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小皇帝守汴京,给老皇帝逃亡江南重建朝廷赢得时间。这样一来,小皇帝如果守住了汴京,老皇帝可以回去继续执掌权柄,如果小皇帝丢掉了汴京甚至被他自己都被金人抓去了,老皇帝还能在东南继续支撑大宋国祚。
最坏地情况就是小皇帝守住了汴京,但又不愿意让老皇帝回去,小皇帝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帝,那么大宋可能分裂,但老皇帝不怕,他已经预留了后手,那就是西北的郓王和童贯。
现在郓王和童贯都在大同,摆明了要利用李虎和虎烈军的武力夺取皇统,这种情况下,小皇帝若想和老皇帝分庭抗礼,分裂大宋,等于挑起内战,王和童贯必定要打着勤王的大旗南下攻击。王和老皇帝南北呼应,小皇帝内忧外困,最后只能乖乖交出权柄。这样,老皇帝就有理由废黜小皇帝,然后让郓王做太子,将来老皇帝升天了,郓王正好继承大统。
老皇帝在离开汴京之前。给郓王和童贯各写了一份密诏。还给了童贯一封勤王地圣旨。一切。都在他地控制之中。
蔡京在书信中地担心和焦虑让老皇帝意识到。蔡京老了。真地老了。行将就木了。指望蔡京力挽狂澜已经不行了。
老皇帝考虑再三。随即通过行营使司和发运使司向东南各地发布了三道圣旨。
第一。截递角。所谓递角。就是各种递铺传送地文书。通常装入“递筒”封印后发递。大宋地递铺是专门地“邮传”机构。其职能是从“驿站”中分出来地。递铺邮传一般有三种方法。急脚、马递和步递。十八里或二十里为一铺。老皇帝下旨。叫淮南、两浙等东南各路送到汴京地递角。全部截住。不得放行。听侯指挥。其实就是不允许东南各官府向汴京传递任何公文。
第二。止勤王。老皇帝命令杭、越两将将兵。江东路将兵及逐州不系将兵。及土兵、弓手等。不得集结北上。听候指挥使唤。如已经北上勤王地。则马上返回。也就是不允许东南各地驻军开赴汴京勤王。这时有三千两浙地勤王军队留路过镇江。
正好没有卫戍军。于是留下做为自己地侍卫亲军了。
第三,留粮纲,就是不许东南各地向汴京运送包括粮食在内的任何物资,甚至下令,沿江沿淮各处渡口,没有符令,不得渡河,这等于把商贾私运的路都给堵死了。
这三道圣旨事关重大,它导致汴京无法号令东南,而东南也无法得到汴京的任何指示,很快,京城就会陷入绝境,既缺兵又缺粮,小皇帝难以为继,崩溃在即。汴京崩溃了,老皇帝在东南建立地朝廷就成了大宋的中枢所在,大宋权柄尽在老皇帝的控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