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求票票!感谢关注本书的大大们,如果觉得还过得去,请不要吝啬手中的票票,老生感激不禁!)
战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久久不绝。自此一战,马氏四兄弟一举成名,全军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马超还得了一个“神威将军”的称号。同时马孟起的武勇,神威将军的大名也迅速传遍扶风郡,向整个凉州扩散。
后来有人见马超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声雄力猛,便又称他为“锦马超”,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但通过此事,小马哥在西凉这一亩三分地也算是崭露头角,初显峥嵘。
一日后,马岱,马休,马铁三人才相续醒了过来,三人只觉浑身疼痛不已,好似要散了架一般。马超也好不到哪里去,要知道他的对手可是庞德,虽然险胜,可因为年幼的关系,身体几近虚脱,只比马岱三人好了一筹而已。
马腾也未食言,当即宣布马超为别部司马,马岱,马休,马铁暂为都尉,留在马超麾下听令。虽然都是芝麻大的小官,可四兄弟还是兴奋不已,当然四人回到家之后难免被邹氏和赵氏痛骂一顿。四人唯唯诺诺,完全左耳听,右耳冒,次日便收拾东西搬到了军营,索性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四人这一走,年仅六岁正在习武的马云禄就不干了,一下子少了宠爱她的四位哥哥顿时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当即大哭大闹起来,弄得马府上下鸡飞狗跳。
四人虽如愿参军成功,可手上却没有半点兵权,只能算马腾帐下的从事将领。小马哥也没打算马腾让他带兵,此后每日除了练武便是和一些将士们鬼混,经过大半个月的观察和打听,他也算对西凉军了解个大概。
此时的西凉正规军确实精锐,说是天下第一精兵也不为过,那是由西凉边境羌族持续几十年的叛乱造就而成的。更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西凉军骑兵居多,光马腾的七万大军里就有三万是骑兵。而且西凉兵几乎人人懂得骑马,步军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精锐的骑兵。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战马的问题,大汉有三州产良马,一为幽州,二为并州,第三就是凉州。这三州不仅境内有上好的草场,更是北临游牧民族,很方便就可以用钱粮,布匹,精铁等物资和草原民族换取良马。也正因为如此,董卓的西凉铁骑,吕布的并州狼骑,幽州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才能名扬天下。
而此时骑兵的马鞍和马镫还仅仅限于雏形,马鞍前后并没有明显高桥或凸起,简单的说就是毛皮缝合而成的垫子,里面填充了麻布,软草等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减少和缓冲骑兵臀部与马背的摩擦和磕碰。
毛皮垫子用皮条固定在马肚子上,左侧一端的马腹下垂下一个三角形木质马镫,显然除了用来方便上下马,没有什么其他实际作用。另外,此时大汉的战马都是“光脚”的,也难怪,据说马掌乃罗马人所发明,至今才两百余年,此时还未传到大汉境内。
要说这三样东西的用处可就大了去了,可以说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骑兵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双腿夹紧马腹才能使骑兵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
但这种方式很不可靠,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
有了高桥马鞍就不一样了,高桥马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同时也更节省体力。
而马镫看起来简单,可他的作用可一点都不简单,它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还可以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也更容易保持平衡,同时也能让骑兵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可以轻松做到在骑马的过程中朝各个方向射箭。
马掌则是一块u形铁,用钉子钉在马蹄的角质层上,别看这小小一块铁,其作用也不可忽视。首先它可以保护马蹄,延缓马蹄因和地面接触受到的磨损和积水的腐蚀,甚至可以避免沙石地马蹄受伤。另外马蹄铁还能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钉了马掌的马匹甚至可以在冰面上行走乃至奔跑,光脚的马匹可没这个本事。简单的说马掌就相当于马的鞋,有无马掌就相当于人穿鞋和光脚的区别。
这三样东西的作用小马哥自然一清二楚,不过他并没有说破。因为这些东西制作起来并不难,在这个没有知识产权的年代还是小心谨慎为妙,闷声发大财才是硬道理,至少也要在别人学会之前狠狠的发上一笔。
这一日,马超照例练武,午间休息的时候便一个人来到了马腾的中军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