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瑞典的国家政体与波兰很是相似,贵族议会制。为了避免君主专-制,瑞典贵族们习惯于邀请有血缘关系的外国人担任国王。只是看到曾经雄踞东欧,“平独镇露”的大波兰王国沦落为被周边列强瓜分的惨状后,贵族院内部这才达成一致意见,保留了瑞典王位的世袭制,但从各个方面不断限制国王的权势。
1772年的瑞典宪法充满了自相矛盾和含糊不明的条文,这部宪法曾规定,国王统治王国,但国王指派的参政院(内阁)“仅有咨询权而无治理国家的职权”。在政治实践中,参政院(内阁)一直在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支持下,暗地里侵蚀贵族院的权势。尽管如此,国家的至高权力依然归属于贵族院与国王共享,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司法权和征税权。
事实上,直接称呼瑞典议会为贵族院是很不科学的,也是不准确的。那是1600年的法律规定:瑞典(四级)议会是由贵族、教士、市民和农民4个特殊利益组织分别组成。只是贵族等级的权势最大,因而掌握了议会中的大部分话语权。
但从18世纪开始,瑞典的政治势力集中于三个不同性质的党派之间,这包括礼帽派、便帽派和宫廷派,彼此间玩弄着击鼓传花的权力游戏。
礼帽派主要是那些传承古老,家境优渥的大贵族,他们在瑞典国内拥有盘根错节的庞大政治势力,且长期主导贵族院的政治决议。这些人通常保守而刻板,拒绝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尽管便帽派的成员自称他们代表普通瑞典平民与农民,但事实上这些人大都出生于渴望政治权势的中小贵族,以及富有的新兴工商业主。他们中间的激进分子曾在1789年时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雀跃欢呼;
至于宫廷派,那是依附于国王的宫廷贵族和新兴贵族。当然,很多人也来自礼帽派或是便帽派中的失势成员,诸如费森伯爵家族就是在争夺贵族议会主动权失败后,主动投靠了古斯塔夫三世,继而成为宫廷派的中坚力量。
依照瑞典流传数百年的古老法典,贵族议会有权投票罢黜国王,而且贵族院的集体决议通常都凌驾于君主的个人意志。但在古斯塔夫大帝与古斯塔夫三世统治时期,两位性格强硬的国王通过宫廷派,暗中鼓动礼帽派与便帽派在贵族议会争权夺势。等到实力相互削弱之际,成功打压了贵族院,令国王获得至高权势。
然而好景不长,上述两位君主最后都死于非命。古斯塔夫大帝“很是意外的”阵亡于德意志战场,那是在背后挨了致命一枪;脾性刚猛的古斯塔夫三世,根本就是被不甘心失去权势的贵族谋杀,宫廷派怀疑这就是贵族议会的集体阴谋。
在古斯塔夫三世执政瑞典时期,曾利用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教士、市民、平民三个阶级对特权贵族的不满情绪,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古斯塔夫三世故意疏远这以前被视为国家基石的大贵族,但那些新兴的工商业主、中小贵族与普通民众很是拥护与爱戴这位性格迥异,不拘小节的专-制君主。
这位瑞典历史上褒贬最多的国王已经开创了一位伟大局面,因为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不够彻底),从而成功摧毁了大贵族长久以来的特权基础,为4百万平民与农户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由世界的宽阔大门。在安德鲁看来,古斯塔夫三世于1772年发动那场军事-政-变,就是21年后穿越者可以效仿的蓝本。身为律师的安德鲁非常确信,瑞典的古老法典中也有判例法的存在。
表述的再简单一点,即将开启的1793年政-变属于法可依,有法可循。
如今的瑞典会议大楼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连接处的圣灵岛上。与后世一样,18世纪的瑞典议会实行一院制,目前由两百名议员组成。
现任的国务大臣(内阁首相)罗伊特霍尔姆子爵曾是贵族议会中的一员,却暗中投靠了国王兄弟。在古斯塔夫三世政-变成功时,罗伊特霍尔姆迅速脱离了贵族派,归为宫廷派,也就是古斯塔夫三世派,并逐渐成为该派的重要领袖。
等到前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不幸遇刺身亡之后,罗伊特霍尔姆随即在摄政王南曼兰公爵的支持下,成功把持了参政院(内阁),继而掌握到行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