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零、再回首处天地新(二)(1 / 2)

明末风暴 圣者晨雷 4015 字 24天前

“此次乃是我等最后之机会,你们要小心,若此次再不能成事,也就意味着我等前功尽弃了!”

上海是座不夜城,到处都是灯光。自从电被带到这里之后,这座城市就几乎进入了永昼状态之中。

望着眼前如明珠般的路灯,郑森略显薄的唇紧紧抿住。

海边上的巨大阳伞下,一张圆桌,他们十余个人便围着这圆桌坐着,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郑森这些年来聚拢的手下,也有些是长期试探之后与他联络的前明遗老。

在他们周围,零散的几桌上有人远远地呆着,他们的作用是监视四周,不令有人靠的。郑森担心隔墙有耳,因此把密会的地方选在上海靠着申江的沙滩之上。这几年上海发展得极快,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条沙滩,也被开辟出来,夜里拉上灯,搭起凉棚,供人欣赏上海的夜景。

“十三年…………

郑森离开华夏足有十三年,他当初与俞国振一起救出了崇祯之后,便到了倭国,以倭国为据点,招集郑氏旧部和倭国失意的武士,扯出了一支队伍。然后他开始了新的冒险,借着俞国振与荷兰、西班牙人交战,东西方贸易断绝的机会,开始向美洲武装走私,甚至还在中美地狭处夺占了一座港口,建起了延平城。

只要他不回国,俞国振对他在美洲的发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为了换取华夏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当时俞国振对于他的走私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

当时郑森也以为,自己会忘记与俞国振的杀父之仇,远走他乡,做一个类似于虬髯客一样的人物。

但是俞国振代明称帝的消息传到延平城,这个时候,郑森的心中突然间烧起了一团火。

俞国振怎么就敢做出这种事情!

那个时候,郑森就暗自发誓,终究有一日他要挥师西去,复兴大明。他甚至学习倭国山中鹿介,发下七苦八难的誓言。

为此,他在延平港忍耐至今。

“我想知道,我们的自标究竟是谁,为何不是俞国振本人?”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原本此次来,是针对俞国振本人的,我们想着……俞国振谋朝篡位,这些年又独揽大权,失士子之心,只要除了他,那么天下百姓自然就会归心大明。但是这些日子在四处转了,我们发觉,这不大可能,百姓人心已附,俞国振的手段果然了得,短短八年间,便已经安定天下之心……”

身边的一人叹了声说道,此人为冯澄世,乃朱由崧时的举人,此后便一直不得意,最后选择投靠了老乡郑森。他性子机警,这几年来是郑森主要的谋士之一。

郑森微微点了点头,八年后第一次回到华夏,他发觉这个华夏已经不是当初的了,天地一新,而且俞国振的宣传工作做得极为彻底,百姓就算还过着苦日子,也未曾怨怪新朝——也无法怨怪,毕竟除了修路、修堤这样的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徭役之外,华夏朝完全免除了百姓的田赋,仅这一点,就让天下农夫归心了。

华夏的百姓要求真不高,朝廷不再纳税,便是服徭役也是在本乡本土,官府还要管饭钱,这种情形下哪个还会起事造反?前朝?那个赋税征到几十年后的大明?早就该完蛋了!

华夏毕竟是个农业国,即使俞国振大力推动工业化,这十来年的时间,也只不过让华夏人口中的百分十五左右变成了纯工业人口。俞国振的规划是每年新增百分之一的工业人口,这样到三十年后,华夏就彻底完成工业化。但至少在现在,只要农民还稳着,那天下就会太平,俞国振就有充足的兵源。

冯澄世说到这,有些感慨地叹了口气,然后接着道:“而且俞国振此人最重制度,华夏朝的朝政运转,国家管理,都已经形成了制度,便是俞国振死了,在短时间内也无人敢挑战这一制度,甚至换了不是姓俞的坐天下,仍然不会改变。若说这世上有谁能令华夏朝制度崩溃,毫无疑问,便是俞国振本人!”

此语说出后,有人哂笑了声:“俞国振一手建起这套制度,如何会自己将之崩溃?”

“正是,正是!”

“安静!”冯澄世哼了一声,众人静了下来,他又继续道:“正常情形下,俞国振自然不会如此,可是非正常情形下呢?前日的报纸,你们看了没有?”

“什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