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十万石粮食做保底,杨元庆一颗心微微放下。
这时他的注意力再次转到李世民的军队上来,前两天李世民的军队出现一件怪异之事,李世民的八万大军前天向西北撤离,可刚走了数十里,又调头返回长渊大营,这个情况让杨元庆有些不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现在手中有八万大军,这八万军是唐军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大,杨元庆手上只有五万人,兵力上要逊于唐军,而战斗也不是很强。
他的军队并非隋军主力,都是新兵和部分从刘武周、宋金刚降军中转来的隋军,战斗力相对较弱,唯一拿得出手的,便是五千重甲步兵。
也正是这支重甲步兵在登陆时的出色表现,成功骗过了李世民,使他心怀疑虑,不敢和自己决战。
相对于东线的隋军优势,西线隋军并不乐观,杨元庆的五万隋军不仅要面对李世民的八万精兵,还要面对陕县的三万唐军增援军队,再加上徐世绩的两万人也东去支援颍川郡的东线决战。
这便使得杨元庆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他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应该说这是他政治策略的胜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现在李孝恭惨败,那么李世民更不会轻易和他一战,这八万军是李世民最后的政治势力,如果这八万军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会提前结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这种惜战的心态,杨元庆的五万军便成功拖住了西线十一万唐军,保证了东线的大胜。
现在这盘中原大棋已到最后收官阶段,杨元庆也格外谨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这时,帐外又有士兵禀报:“启禀总管,长渊县唐军再次向西北方向撤离,辎重只有千辆牛车。”
这个消息来得正是时候,杨元庆当即下令道:“命谢映登率五千骑兵火速赶往长渊县,务必夺取唐军大营。”
。。。。。。。
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和隋军决一死战,他率军进兵中原是来攻打洛阳,而不是和杨元庆决战,所以当听到杨元庆率领从盟津渡河的消息后,他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洛阳,退兵弘农郡。
攻打洛阳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议,李渊最后下定决心,也是在他反复劝说的结果,如果李渊拿下洛阳是为了拔掉眼中之钉,打开唐朝东进大门,那么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阳则是有着极深的政治目的。
他当然也想拿下洛阳,拿下洛阳能给他增加极大的政治筹码,但他也知道杨元庆一定会出兵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希望通过杨元庆出兵给朝廷施加压力,让父皇派兵来援助。
他心里很清楚,此时留在关中的军队,几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军队,他便可以趁这个机会吞并关东太子系的军队,彻底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世民提出用倾国之兵来和杨元庆决战,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他当然不会冒险和杨元庆决战,一旦他把所有军权掌握后,他便会退回潼关。
但他没有想到父皇竟被李密东迁所诱惑,派李孝恭率襄阳唐军进军中原,这让他感到一种很大的压力,一旦李孝恭被隋军战败,那他的势力将遭受很大的削弱。
这个结果令李世民始料不及,他只得把懊悔压在心中,连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没有说,
长渊县以西的官道上,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正缓缓向西北方向撤离,这是李世民率领他的八万主力西撤,他也得到了飞鹰传信,李孝恭的军队在仓惶南撤。
北面有李靖的六万军队尾追,南面有徐世绩的两万军队拦截,不用想他便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李孝恭必然大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再和杨元庆对峙,他必须保住自己的八万军队,这是他最后的政治力量。
但昨天又发生了另一件让他有些沮丧的事,齐王元吉连夜赶到了陕县军中,从常何手中接过了三万新军的指挥权。
李世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变故,这只能说明因为某件事,父皇对太子建成让步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都打乱了李世民的计划,使他夺取新军军权的计划成为泡影。
这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骑马而至,问道:“殿下,找我们来有事情吗?”
李世民沉吟一下道:“我想先率五千骑兵返回潼关!”
。。。。。。。。{宜搜小说www.ysxiaoshuo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