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当然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裴幽的商机,他还在考虑怎么帮一帮裴幽,冲着敏秋的面子,他也不能袖手旁观。
一刻钟后,他们来到了崔府,清河崔氏也是天下五姓七望之一,门下优秀子弟层出不穷,相国崔君素便是清河崔氏的重要人物,崔氏的老宅也本不在城内,而是在离城十里外的清河乡崔家村,因为战乱而迁进城内。
在天下各大名门世家中,清河崔氏受隋末乱战冲击最大,这是因为,清河郡一直便是隋末乱匪造反的风暴中心,高鸡泊离清河县不过数十里,在持续数年的战乱中,清河崔氏子弟死伤过半,经济基础被彻底摧毁。
为保存家族余脉,清河崔氏一分为三,一部分被家主崔伯肃带去洛阳,另一部分跟随崔君素去了丰州,剩下子弟则由三弟崔平素率领留在清河县。
在三支崔氏族脉中,最惨的却是去了洛阳的崔伯肃一支,饱受洛阳饥荒,三十余名子弟,病饿而死了十几人。
而留在清河郡的一支却因为崔平素病逝而陷入一盘散沙,生活的艰难使他们不得不放下世家的清高,各房子弟分割家产,各自谋生,裴幽一家便分得了已经关门歇业酒肆,又重新开张,开始艰难的打拼创业。
洛阳王世充发动兵变后,已官任纳言的崔伯肃不愿为王世充效力,率领二十几名崔氏子弟返回了清河郡,而此时,是窦建德主政河北,比较重视民生,经济有所恢复,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崔伯肃返回崔家欲重振家族,但家族的一些烦恼却由此而生,被分割出去的财产怎么办?若重新收回势必会引起留守一系的强烈反对,可如果不收回,崔家就会四分五裂,而且对洛阳一系和丰州一系的族人也不公平,他们本该也有一份,但在分家产时,却没有考虑他们的利益。
虽然崔伯肃以战乱为平拖延此事,但随着河北战事平息,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崔家内部的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
崔伯肃已经五十二岁了,他在洛阳做得很不顺心,被卢楚一党和王世充党同时架空,只有一个虚职,没有半点实权,更重要是,洛阳管辖地域狭小,宰相还没有县令忙,在洛阳他实在是无所事事。
崔伯肃和杨元庆私交极好,他有意去投奔杨元庆,怎奈族弟崔君素已占据高位,他再去就难以获得高职,只得把心思又放回家族,不料家族之事更为烦恼。
房间里,崔伯肃正和几名家族长者商讨收回族产之事,他已经下定决定,一定要尽快解决此事,否则清河崔氏就将彻底消失。
大方向已经决定,现在只是用什么手段收回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减少家族内部矛盾。
“家主,我建议还是要适当考虑他们的利益,毕竟这么几年,他们也不容易,把产业维持起来,他们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不能这样说拿走就拿走,这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我认为应该适当给他们一点补偿。”
一名家族长者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另一名长者却怒道:“他们白白占用了几年的家族产业,不问他们收取占用费已经不错,还要补偿他们,这让别的家族子弟作何感想?绝不可能再补偿什么。”
“你去了洛阳,当然什么都不知道,清河郡这些年有多少店铺关门歇业,多少商铺成为废墟,你以为他们是占便宜吗?北城那座雅斋酒肆被二郎之妻裴氏一个人硬撑了起来,每天都要忙碌到半夜,天不亮又要开门,为了买到便宜的菜,她一个妇道人家带着孩子赶牛车奔波几十里,若不是她撑起来,这个酒肆还存在吗?你什么都不知道,张口就要收回来,家族上上下下会同意吗?”
“你以为我们在洛阳就容易?饿死了那么多人,大家还要出城去砍柴,自己种田种菜,不比你们更辛苦?”
“好吧!你们不要争了。”
崔伯肃无可奈何地打断他们的争吵,“战乱时期,大家都不容易,但问题总要解决,大家就不能让一步?妥协处理此事,我们崔家才有复兴的希望,否则人人都考虑自己的利益,那清河崔氏就完了。”
房间里所有人都不吭声了,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飞奔脚步声,一名崔氏子弟拿着名帖飞奔进屋,上气不接下气道:“家主……快!楚王殿下来了。”
崔伯肃‘啊!’的一声站了起来,只呆立片刻,便一连声道:“开大门迎接!”……
在大们,杨元庆正好遇到了他曾经见过的崔氏子弟崔杞,大业七年,崔杞来府上告诉他,清河崔氏遭受了乱匪冲击。
崔杞是崔平次子,年约三十出头,长得清瘦而文雅,是清河崔氏第三代中的佼佼者,在大业七年考上科举,但因生病没有能出仕为官。
他向杨元庆见了礼,又对裴青松拱手笑道:“说起来,我和裴家还有点关系,内子裴氏也是闻喜长房之女,不过这两年时局混乱,却要让她出头露面,开酒肆谋生,唉!大家都不容易。”
他这句话刚说完,程咬金却勃然大怒,冲上来一拳将他打翻在地,指着他破口大骂:“你这个孬种男人,靠女人养活,算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