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一段不伦的往事…(2 / 2)

过了一会儿,李佑才憋出一句评论道“好口味”,不知道是说赵四公子还是付娘子。

曝了自身丑事,付娘子臊的低头不语,听在耳中只以为李佑是讽刺,却腹诽道,你不也一样爽过。

感慨完毕,李佑脑子恢复清明,迅速转动起来。可以确认杰哥儿就是赵四公子的亲生儿子,掌握了这个秘密如何去运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老泰山那边怎么交待?他一时也真想不好。

不过从各种现象分析,赵家并不知道付娘子有儿子的事情,付娘子也不知道赵家的近况。为了确认这点,李佑又试探道:“从那以后,你知道赵四公子的消息么?他会不会还惦记你。”

“赵家是什么门槛,妾身出来后哪里够得着,想那赵四公子早就娶妻生子了罢,心里怎会记得七八年前的苦命人。”

先不能让她了解到赵家二房子嗣艰难的情况,李佑想道,否则以她得性子,肯定想方设法上赵家的门去捞好处,坏了我的打算。

“我要走了。你且在这里静心休养,好好安胎。”李佑最后说:“我会定时打发张三来看看。”

付娘子目前打心底是想拉紧李佑的,生怕李佑弃她不管,便伸手勾住李佑胳膊道:“李小哥再留一会儿。奴身子不便做不得那事,但可品箫,还有后门旱道,总叫小哥舒爽过。”

说实话,付娘子是个很浅薄没什么素养的人,其实不懂如何抓男人的心,更和李佑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她只会利用女人本钱去进行很不含蓄很粗俗的勾引,也就这点手段了。

也亏得付娘子的本钱算是出色,让刚刚还想起不伦叉叉小说段子的李佑小腹一热。便也不忍了,有那晚的一就敢有今天的二,进屋将付娘子按下蹲稳,解开裤子催促道:“就用嘴罢。”

……

……

没过几天,时间已经进入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月,性急的人家要开始筹备过年了。

这些日子,一首据说是著名诗人李佑写的小诗渐渐流传出来。不是写赵二老爷辞官的那首,而是李佑骂毛知府的那首,因为这首诗的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民望城南涕泪多,米价日浮到几何,都是当前最现实的民情,所以在市井间传唱的不少。

听到这首诗的人无不称赞一声,李大人真是个好官,竟然肯为了百姓疾苦向知府大老爷开骂,不愧是心怀家乡的自己人,不像那些外地来的官儿一般无情,可惜官太小。

最后倒让李知事在府城平民百姓中博得了一丝丝的清名…对此李佑非常的始料未及了,他本来只是想拿这首诗来和知府划清界限,没想到还会有这个副作用。

善良的人们同时又担忧道,这要惹得毛知府大发雷霆,找个由头把李大人整治了,或者考核时把李大人给抹成不称职丢了官如何是好?

他们却不知道,对此李佑根本不怕,就算发生这种事,只能让他得到的补偿更多。何况李佑从陈知县那里得到了消息,朝廷派的人就要到达,毛知府恐怕没有多少时间了。

二十一世纪的看官也许不明白为什么米价如此牵动人心,涨个一倍也不至于饿死罢?这里就解释一下,以本时代的薪金和消费水平举个例子,比如某人在机户或者是什么工场打工,每月共得工银二两。那么假设他家有四口人,按本时代度量衡四口人有老有少约莫每月吃米一石,米价稳定时每石卖八钱到一两左右,这就是本户人家一个月的主食消费,不包括柴米油盐醋酱茶之类的。但如今米价涨到二两,甚至还在上涨,可想而知,这家的日子肯定非常难熬了,能不生出天大的怨气么。所以府城才会发生抢米的事件。

这天,王同知在下棋的时候抱怨说:“李知事很不够意思,自己出风头博名望,也不捎带着老夫一起。”

李佑笑道:“下官这是主动诱敌,替老大人分了压力。”

二人正谈时,张三送来封信,李佑接过一看,上书八个字:“见信速来虚江县衙。”

虽然没头没尾没称呼没署名,但李佑还是认出这是黄师爷的字。心里顿时雪亮,抬头对王同知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你我出头之日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