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五、寿命久远(寿命无量愿13)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看丁五的“寿命久远”。
当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三块:一个是安乐道,一个是解脱道,一个是菩提道。当然,安乐道,从我们凡夫的角度是最急迫也最关切的。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快乐多一点还是痛苦多一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这个安乐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有些人说,反正解脱在智慧,他就不修福报了。佛陀说,不可以!佛陀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虽然是解脱靠空性的智慧断烦恼、成就圣道,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如果一个人不修布施、持戒,你堕落到贫穷的境界,有两种过失:第一个,你自己会产生很多的埋怨;第二个,结恶缘。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伤害太大、挫折太重,你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你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出离心。其实出离心刚刚好就好了,但是你过度的出离心——我受够娑婆世界了,我再也不回来了!那惨了。那你以后还回入娑婆度有情吗?所以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堕落到太贫穷。也就是说,当环境给你的伤害太大,不利于菩萨道,也不利于发菩提心。
如果说,福报很重要,可以保护菩提心,那我广修福德。其实福报太大也不行,你看印光大师说,福报越大,业障越重。你看那个文昌帝君,就是福报修得太大,就不小心落到帝王之家,不幸落入夺嫡之争,结果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很难,你知道吗?你不修福报也不行,你福报修得太大也不行。你只能够怎么样?修得刚刚好。修行人福报太大不行,真的不行啊。你不要羡慕那些有大福报的人,他的妄想打太多了。你今天在娑婆世界,要把福报调得刚刚好,差不多就可以了。所以这个分寸很难拿捏,太过有问题,太少伤到你的菩提心。我跟你讲,你自己都那么多痛苦,你很难去关心众生。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你又不是一个证得空性的,你就是凡夫众生嘛。
所以菩萨道,如果你今天选择是圣道门、增上生的话,这个福报的拿捏是很精密的一个东西,到底福报是什么叫刚刚好,也没标准答案。反正原则上,我们看佛陀的开示、祖师的开示,福报太少障道,福报太多也障道。
等你到极乐世界,感觉上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极乐世界的快乐没有过失。它也没有经过争、求,你也不要去跟人家争什么,它不需要求。所以,到了极乐世界,第一个,快乐的问题你基本上可以放心了,有人帮你安排好了。那么解脱道,当然你可以有个规划,你愿意是在极乐世界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学习佛法,还是愿意去亲近十方诸佛,你自己要做一个规划。总而言之,阿弥陀佛提供你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你做选择。
解脱道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了听闻佛法、神通具足以外,寿命也很关键。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怎么回事。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古人说:“寿者,福之基也。”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安乐,一定是要建立在“存在”。比如这个讲堂,它有很多功能,当然灯光好,空间也设计得好,前提是它必须要存在。它如果没有寿命了,这所有一切都是空谈。
作为我们一个凡夫来说,我们放弃了今生的快乐,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一种往生的正念,到了净土去了,我们当然很在乎你给我的有效期限,我受用的这个快乐果报有多久?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一劳永逸吧。你不能够说到那个地方没多久又掉下来,还得要重跑一次。所以,寿命对我们是很关键的。
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提供的寿命有多长。
“设我得佛”,寿命当然是有限量了,因为还是有为法。既然它不是法身,它肯定是有限量。那有限量也没关系,到底是多大呢?它必须要超越百千亿亿劫,否则,“不取正觉”。其实它这个超越百千亿亿劫到底是什么概念,这里也没说,但是我们看《阿弥陀经》说,他的寿命是“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就是,反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阿弥陀佛给我们凡夫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也就是说成佛绰绰有余!当然,我们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一个世界不能两尊佛,但起码修到等觉菩萨。
这个寿命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
凡夫问题就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非常严重。我记得大概二十几年前参加斋戒会,我讲完课的时候跟忏公师父告假。他老人家跟我开示,突然间讲一句话,我那个时候没有听懂。他说,我们学佛要体会一件事情:姜是老的辣!他的意思我大概也听懂一些,就是说,你们这年轻法师不要以为读了几本经就怎么样了,佛法要时间去体会的。
其实,我那个时候没有完全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二十年后,我现在好像懂了。我觉得我对于无常、无我的道理体验更深刻了,对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也体验更深刻了。寿命对我们太重要!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段的时间去消化、历练。因为,你明白道理是一回事,但是,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你不明白道理,对你毫无意义。你一天到晚要么就是贪,要么就是瞋。但是你明白道理以后再面对人生的顺逆,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消化。
也就是说,事实上寿命对我们是很重要的,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寿命实在太短了。你只要问超过六十岁的修行人,我相信,他真的有个感慨啊: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真的是这样。就是我们现在这种年龄,我们算老一代的,我们觉得对佛法的体验、人生体验深刻了,但是精神体力真的不行了,稍微看一点书就很累、耗神。
所以,我们从三十岁出家,算三十岁开始修行,到将近六十岁,三十年走过来,好不容易有点心得了,结果呢?结果死掉了。死掉以后,假设没到极乐世界去,又在娑婆世界投胎,我们又没有像藏传佛教会把你找过来,增上生,找过来培训你,所以你就顺其自然。等到你来生的时候,三十几岁的时候又开始学佛,善根发现,又开始修行,到六十岁,又死掉了!所以,我们的善根没办法相续,就是被死亡切成小块、小块、小块、小块。就像水,你煮一煮,快滚的时候把它关了,关了以后,下次再重新煮一次。所以我们的修行几乎每一次都从头开始,这个是在娑婆世界分段生死的最大的悲哀啊!就是说,一加一不等于二,我们没办法把前生的善根跟今生加起来,因为它中间有一个死亡隔在那里。
其实我觉得,这个死亡对我们的伤害真的太严重。因为,你换了一个环境,可能就换一个思想,你很难把过去的善根跟今生重新串联起来。所以你看蕅益大师有一个感叹。他晚年著了《弥陀要解》,五十六岁著《弥陀要解》,五十七岁就走了。他著完《弥陀要解》,讲了一个偈颂,他说:“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宗乘教义两融通”,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就是说,这个陶瓷捏好了,但是你没有烧之前,没有得到不退转之前,下一场雨,这个泥坯就全部化成泥土,下次再捏一次。这道尽了分段生死的问题。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个死亡的问题,所以他提供了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这个地方跟退转有关系了,就是让我们能够在那个地方很安稳地修行。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而相续的环境来修行,但娑婆世界不能提供你一个稳定的环境。它今天把你丢到台湾,明天把你丢到非洲,后天把你丢到美国。你这个环境换来换去的,你不管在哪里,慢慢已经习惯了,但习惯以后,每一次又要重新适应。这个问题严重啊,它耗损了太多的生命改变的适应期。所以这个寿命久远很重要。
丁六、普贤之德(一生补处愿22)
我们看丁六的“普贤之德”。
前面讲的解脱道,这以下讲到成佛之道,菩提道。极乐世界是怎么修菩提道的,我们看看这段经文,就可以看出它的一个情况。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来看看极乐世界,通过前面的安乐道、解脱道以后,我们来看看它菩提道是怎么个修法。
他说:“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看这个意思,前面我们看安乐道、解脱道,多分都是针对于那些刚刚往生极乐世界不久的凡夫来说,但这以下讲到这些“诸菩萨众”,就是一些久修的菩萨。久修菩萨,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可能你是从凡夫一直修,修到菩萨道,也是有可能。你到了极乐世界,开始行菩萨道,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你非常喜欢极乐世界那个安稳的环境,那么你可以一直待到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当然,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你未来要有你自己的眷属,你还是要来到凡夫的世界。但是你可以到什么时候再回入娑婆呢?一直到一生补处菩萨,这是可以的。这是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就是你的大悲心太重了,当初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就下定了决心,我要赶紧回入娑婆度有情!你这个大悲心太重了。你曾经有这么一个大悲的本愿,所以,“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你已经具足了这种教化众生的自在的方便力,为了众生的缘故,带着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开始来到娑婆世界的凡夫世界,做两件事情:第一个,约自利来说叫作积累德本。你面对众生的时候,你自己也在积集资粮。第二个,你用善巧来度化一切众生,从利他的角度。或者说,你当然可能到凡夫的世界,你也可能放弃了极乐世界,到其他的佛国去修菩萨行。怎么修呢?“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这也包括自利跟利他功德。
那么这以下说出它的不同。这个菩萨曾经去过极乐世界,跟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就是,去过极乐世界的人,即便他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但这个人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有两种功德,“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说,同样的初地、同样的二地、同样的三地,他跟其他人最大的差别,他有普贤之德。普贤之德是所有菩萨道里面最珍贵的功德,所以《华严经》上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所有的功德里面最重要就是普跟贤,普就是体性周遍,贤就是随缘成德。他能够在广大的我空法空的一念心性当中,随缘做各式各样的普门示现,就是普贤之德。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对初学者,对初发心的,初到极乐世界的,有安乐道、解脱道的这种教育学习;对于想要到十方诸佛国土去广度众生的菩萨,它也提供了很大的加持力,成就普贤之德。
我想,我们在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可以有一个模式,会比较贴近我们凡夫的思考。我们看《阿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其实极乐世界的功德,安乐、解脱、菩提道三个都具足,这个是很难得。你要在娑婆世界,你要次第修学,你一定是增上生。什么叫增上生呢?就是净罪集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今生修一些福报,做义工,忏悔业障,干什么呢?希望你来生进步一点点,只是保住人身,善得人身、听闻佛法。所以你看,在整个难行道里面,他一辈子能够做的事非常有限,他来生的目的只是什么?保住人身、听闻佛法,这个概念而已。但是我们看极乐世界,你到了极乐世界,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一次解决。
那么,这三种道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呢?我们可以参考释迦牟尼佛对极乐世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你读《阿弥陀经》也好,读《无量寿经》也好,乃至于读《观经》也罢,释迦牟尼佛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安乐的功德,这个比例占得非常高。因为“追求安乐此心同”,追求快乐是我们凡夫的本性,它最容易打动我们,让我们往生。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可以怎么样?以安乐来当作我们思惟极乐世界功德想的基础。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想:
反正我们现在有善业,我们也有拜忏、持戒、修福、念佛,现在这个善业,你把它投到娑婆世界后果是什么?这个快乐,你要么就是不敢享受——你够聪明就不敢享受,你会都摄六根;你一享受,那来生的三恶道就等着你。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你还能怎么样?你把善业力投到娑婆世界,就是有漏的快乐,这第一个。第二个,你把这个善业转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快乐有三种特色:
第一,坚固跟非坚固的差别。娑婆世界的快乐要受无常的破坏。极乐世界的快乐没有这种无常破坏的问题,它没有这个问题,它坚固。
第二,过失非过失的问题。你把这个善业投到娑婆世界,很容易产生过失,快乐享完的时候你就知道怕了。极乐世界的快乐没有过失,你不会因为早上的快乐而后要付出代价,你不需要,因为它的快乐本来就没有过失。
第三最重要,增上非增上的问题。娑婆世界,你一旦快乐,你一定会退步,你一定退步的。你修行一定退步,没有例外,因为真妄不两立,圣道跟放逸从来不可能放在一起的,从来不可能。你没有那个本事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可没那个本事啊。你走过的地方一定留下痕迹的,一定有执着的,一定留下妄想的执着。你享受一段快乐,你后面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你要忏悔业障,你要消除你在快乐里面生起的颠倒想。你后遗症一大堆,你不可能增上的。
所以诸位,我们不就是享受快乐吗?就好像说,我们今天吃蜂蜜,我们干嘛要吃刀上的蜂蜜?我们可以吃杯子里面的蜂蜜。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无过失的快乐、一种坚固的快乐、一种跟圣道增上的快乐来带动我们去思考。极乐世界的快乐是坚固的,是没有过失的,是增上的,这样子思考这个功德庄严。
我们简单地介绍到这,如果你要详细了解,可以看看四十八愿,更清楚。
丙三、成就想分二:丁一、自力信心;丁二、他力信心
我们前面讲到了庄严想、功德想,重点在于激发我们借相修心。修什么心呢?修“我一定要往生”。这以下的成就想,重点在于“我一定可以往生”。这两个念想,临终的时候都要现前: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
凭什么说我一定可以往生呢?这个成就是怎么想的呢?有两段。先看丁一的“自力信心”。
丁一、自力信心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首先,这个地方重点在于强调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我们看什么叫自性功德力。简单地说,它的另外一个说法叫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它不是肉团心。这个肉团是业力所招感的业报身,这个心脏。它也不是我们打妄想的心。它跟业力没有关系,跟妄想也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心性不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时间上没有所谓的初后,空间上没有所谓的边涯,它没有这种时空。因为时空的障碍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终日随缘,终日不变”。这个地方强调它的体性是清净的,离一切相,心性非关因缘。
但是我们看第二个,心性也没有离开因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们心中所现的影像。当我们有业力的时候,熏习一念心性,它会现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可能是快乐的水泡,也可能是痛苦的水泡。也就是说,心性虽然不是因缘,但是它也没有离开因缘,因为因缘就在心性里面显现出来。
那么到底蕅益大师想说什么?他想说的在第三段,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就是说,虽然我无量劫来一念心性随顺了颠倒妄想,造了很多的业力,打了很多的妄想,但是我一念心性的本具功德并没有失掉。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叫作“一念回心”,就是回光返照。
诸位,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跟六根,它们两个是汉贼不两立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话,“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你想让你的自性功德力现前,请你把你的六根收回来;你要用六根,你就没有心性。你自己选择。因为六根是向外攀缘的,心性是向内安住的。所以,我们看一个临命终的人,看他的自性功德力有没有启动,就看他的六根有没有安住。如果这个人眼睛东张西望,阿弥陀佛有没有来?这个人就完蛋了,因为仁者心动。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老菩萨,来来来,六十岁以上的看过来。这个“都摄六根”,师父有几句话跟大家互相勉励,就是因缘法,尤其是责任感很重的人要注意)。就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很多坎为什么迈不过去?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出现一个因缘的水泡,我们会习惯性地想要去面对它、处理它。其实不对!因缘是不能处理的,说实在。因缘,一个妄想会牵动另外一个妄想。其实,按照唯识的说法,业力跟妄想是辗转相续的,互为因缘。业力牵动妄想,你有这个业力你就容易打这个妄想,这个妄想又牵动另外一个业力。所以,按说娑婆世界人生是无解。因缘的解决之道只有一个方法,叫作放下。所有临终的人想起一件事情想要处理,这个人就再也回不来了,没回来。
所以,临命终的人永远记住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你不能往后看。我讲实在话,诸位老菩萨,世间上的事情永远做不完的。你说,欸,我不能走啊,我的子女还没有长大!你人生的目的不是让他长大,世间上少了你太阳照样升出来。你信不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你跟他结了多少因缘?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我再讲一次,因缘不是让你来处理的。你现在如果还有这个观念,说我要把这件事情处理完。你就永远没完没了了。事情永远做不完的,因缘只能够放下,它才会结束,叫断相续。诸位!你以为说,往生的人,是把娑婆世界的事情都办好再往生吗?你以为是这样吗?没有一个是这样子的。娑婆世界永远办不好,因为你今生的生命牵涉到你无量劫的因缘,这是众生的业缘,那叫一个错综复杂。解决娑婆世界的业缘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放下!这个叫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就是临终的时候,不管临命终给你什么信息,不要理它,赶快把心带回家,安住一念心性。我本来就没有这个因缘,悄悄地走过去就好,千万不要想去处理这个因缘。你只要动一个念头,要去处理这个因缘,你就回不来了,业力就在那边等着你了。
所以请大家注意蕅益大师最后那句话,“茍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我不管你今生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你今生可能是历尽沧桑、风风雨雨,但这都是心中的影像。请你临终的时候回到你一念心性,就是你不能再带有任何牵扯了。回到一念心性,你的心才真正地安住下来。佛陀可没有说让你念着佛号,跳到因缘法里面去对治它,那你最后的结果就是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是熟境界!所以,不是“对治”,是“不要对治”。不要对治它,放下就好,你绝对不是它对手。大凡想要对治妄想的,都有去无回了。
诸位!平时的妄想可以对治,临终时候的妄想,没有一个妄想可以对治的,不管你打什么妄想。人临命终本来就百感交集,所有妄想就是全部放下,一个妄想都不要对治,别管它,就是回到一念心性。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该干嘛还干嘛,照样提起佛号念想往生。
关键就在这里而已。这个就是让自性功德力显现出来,而不是从妄想上对治。
丁二、他力信心
我们看丁二的“他力信心”。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那么我们凭什么往生呢?因为我们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妄想。就凭的这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是第一个信心。
第二个,因为有佛力的加被。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佛经》、《观经》、《无量寿经》的开示是真实的,我们相信阿弥陀佛所发的愿也是真实的,六方诸佛在流通分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的殊胜,也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我们只要随顺。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功德都放在一句佛号,我们只要修皈依,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拔我,就够了!所以这个时候,相信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相信所念的佛不可思议。
好,这是两种信心。
甲四、结示劝修分二:乙一、结示法要;乙二、举颂劝修
我们看甲四的总结。结示劝修分成两段。
乙一、结示法要分二:丙一、安住佛号;丙二、念想往生
丙一、安住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