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正念真如的概念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妄想,你不能去对治妄想。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会失败?不是你不努力,是你观念错了,因为你试图要对治妄想。什么叫对治妄想,你知道吗?就是你试图用一天两个小时用功的正念,去面对你一天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你连晚上睡觉都打妄想。所以,跟妄想宣战,你的后果只有一个,你被妄想吃掉了。诸位!你在佛堂时间多少?两个小时。你打妄想多久?打二十二个小时。结果你竟敢跟妄想宣战!你想想看,你这不是不自量力嘛?而且你不是天天这样,你生生世世如此。这个妄想一路打来,六道轮回里面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妄想,所以你不能对治妄想。
对待妄想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我想,这个观念,如果佛陀不出世,没有人知道。就是先把心带回家,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妄想,这个时候妄想就好处理了,叫“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心态一换,你的人生化被动为主动。你如果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被妄想牵着走。你能够看到本来没有妄想,你就能利用妄想,借假修真,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念头一转,人生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那么念佛求生净土就容易多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这个很关键,就是念佛的启动点这一念是怎么样呢?必须从空性的真如里面去启动一念的佛号。成败就在这句话而已。千万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启动佛号,再来对治妄想,你这样子就不是第一义谛了。先把心归零,然后再启动佛号,站在缘生无性的空性的清净一念里面去启动佛号。这个“佛名既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佛号虽然是缘起,但是它本质是空的,所以就以空印空。
为什么我们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容易感应呢?因为佛陀的心也是无相,你的心也是无相,“能念所念性空寂”,自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念一声有一声的佛名,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的因缘显现。但是你要不念,那你就落入偏空了,所以念性是缘生无性,虽然念性是空性,但是空性也不碍佛号的功德的缘起。所以,你不念佛,又落入空性了。
这个概念我们解释一下。善导大师的皈依,他启动佛号的启动点来自于“业障深重,求出无门”。我是业障深重,弥陀您老人家是万德庄严,那没关系,我来投靠您。他站在一种对立的思考: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他是站在一种业感的角度来提起佛号。他的好处,心力强;但他的缺点,就是这个人百感交集。一旦一个人落入业缘的时候,那业力都带有你的感觉,这个人是百感交集。
蕅益大师的思考不是这样。他站在一种自他平等: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简单地讲就是说,我虽然妄想深重,但是妄想可不是我本来的面目啊,我也可以把心带回家。我的心归零的时候,我把妄想拨开来,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有无量的波罗蜜,但是这个波罗蜜也不是他原来的东西,他是长时间修行来的。如果把佛陀的心也归零,他的心也是如。所以,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同时归零的时候,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叫作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是你启动佛号的时候了!所以你是站在自他不二的平等的角度来提起佛号,来祈求皈依,概念不一样。
一个是自他的对立,我是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一个是自他平等,是一如无二如,从我们是一家人的角度提起佛号。
所以我们总结:“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个地方是在诃责禅宗的偏空。禅宗只能够透过禅观把心带回家,离一切妄想,但没有提佛号,失去了佛力的加持。凡夫安住妄想,结果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先把心调整好,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最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提起佛号。这个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叫作“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蕅益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他也承认皈依心的重要,但是他要你皈依之前先把心归零,多了这个动作。但多了这个动作以后,生命产生绝大的变化了,本来是业障深重,变成心性平等。
处理问题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佛陀说乘,佛陀讲很多法叫作乘,为什么?就是说,你今天去臺北车站,当然你可以开车过去。你说我用跑的可不可以?跑的也可以,但是这个的确快慢不同。就是说,有些法门的确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的确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掌握它的关键的操作原则。
我想生死问题是这样解决的:第一个,你认为有生死,真的有生死。那没事,既然有生死,那我跟你拼了。临终就是看谁拼得过谁。第二个是,“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本来没有生死,你只要把妄想放下就好了。这两个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个什么操作呢?叫作逆向操作。我们以前因为一念的攀缘,把一念的清净心操作成业障深重。你既然有本事把一念的本来清净的心操作到现在那么多妄想,佛陀就有本事把你重新操作回去,就是佛陀就会有本事把你归零。这样懂吗?就是说,既然你能够从a到b,那你肯定能够从b到a。我们既然从一念清净心能够堕入颠倒妄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颠倒妄想再回到一念心性。本来这两个程序就是一个东西。
所以,诸位!临终的时候切记一件事情,妄想干扰你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处理妄想,因为你没那个本事,你的心一进入妄想的水泡,你就出不来。临终的成败就这个观念而已。看到妄想,放下!知道吗?你想处理妄想,你就完了。你哪是它的对手啊?它长时间陪着你生生世世流转。这些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那是熟境界。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说,你不能处理妄想。你哪能够处理妄想呢?除非你成就不退转,才有办法处理妄想。你现在是怎么样?把妄想放下,放下就没事了。
所以印光大师讲“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印光大师可没有叫你对治妄想,他叫你不随妄转。不随妄转,简单地说就是放下妄想。所以这个观念很重要,诸位!就是说,你惹不起它,但是你可以闪过它。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人家本来是一个业力的释放,是你自己多事,你自己就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捏造很多的水泡出来,然后临终变成障碍了。既然它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你就有本事把它放下。既从心起,还从心灭。
这个地方大家回去想一想,这个正念真如的观念至关重要!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快的在短时间里面,从很多很多的人生的妄想经验里面跳脱出来。这个概念来自于正念真如,你直接忆念你的本性。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回忆你的过去,你只要知道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拿你就没办法了。想想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不是这样子的。你要找到你的家,这个时候你人生就变主动了。
套一句《法华经》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参加庙会的时候走丢了。这个人离家出走以后,就在外面流浪,变成乞丐。乞丐搞久了以后,他就认为真的自己是一个乞丐了。那么这个时候,诸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作为一个乞丐,先去找工作,要养活自己,是吧?第二个,你先回家,然后再找工作。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先得回家。答对了!所以你们善根深厚。《法华经》就是这样概念。
你这个动作操作错误,这个成佛之道的时间你知道差距有多少吗?其实成佛之道不是说谁业障深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快速成佛。的确是!成佛真的是有捷径,要没有捷径,祖师就不需要判教,是吧?说,他为什么那么快就成就?不是说你比他不努力,你的方法错误,你的思考错误,是你没有掌握一个圆顿法门。
先回家!诸位,你现在没有资格跟妄想对峙,知道吗?你说,有本事,我来对治妄想!你打妄想,我用佛号去跟你压。现在有很多人就是,一打妄想就用佛号去压它。你这是鸡蛋碰石头!你念佛的时候一天念两个小时,你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从诸法因缘生、熏习,它的熏习力量比你大,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为什么我们念佛到现在老是进进退退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你就是想要对治妄想,这个概念害了你。放下妄想,你会觉得海阔天空。
这个地方我们回过头来,这个经文的核心思想在第十一页,说,当我们面对很多的造集妄想的时候,“蓦地放下”——就是这四个字,这一切法了不可得。“蓦地放下”,整个理观——蕅益大师的圆修的思想就在这四个字。先把它放下,再来处理。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放下以后念佛,跟前面的念佛有什么不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师父慈悲!弟子有两个问题想请问师父:一,除了念佛以外,平常应该如何加强自己的忆佛念佛?第二个问题,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净土宗初学者,你如果能够拜佛是最好,我觉得拜佛对初学者比念佛好,因为你有身业的礼拜。如果只有忆佛念佛,只有口业、意业,少了身业,那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以前造业的时候是身口意去造业,你现在反转的时候只有两种业,是吧?所以我会建议初学者多拜佛,因为拜佛有太多好处:
第一个,培养皈依的心。你说,我打坐我也有皈依心。没有错!但是你去拜的时候的皈依心,跟你坐在那里的皈依心是两码事。第二个,你拜的时候还有忏悔的心,你坐在那边念佛,你很难起忏悔。我觉得这个礼拜有太多好处,而且它会让一个人很快地静下来。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多拜佛,拜了一段时间再来坐。
当然,你要诵一点大乘经典也好,开阔你的胸量。因为,很多事情,你的胸量一开阔,你会觉得人生就是这么一个水泡,是吧?你只要超越水泡,你根本不要去对治水泡,是吧?所以,听听经、读诵大乘经典,把你的心量往上拉高,看事情就不同,就不太一样。所以我觉得,解行并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然后拜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
第二个问题是忆佛念佛和心想佛号相不相同?
佛号,我想这样,你忆念佛陀的功德,四十八愿,对不对?你要想办法跟佛号连结,诸位,很重要!就是说,佛号虽然是一个桥梁,但是你没有这个桥梁,就没有这个四十八愿的功德。所以你必须要怎么样呢?你要把佛号跟四十八愿做连结。
举个例子好了。你看世界上那个《福布斯》杂志,它研究那些有钱人。它说,一个人为什么有钱,你知道吗?当然他们不懂得福报,他发现有钱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他喜欢钱。真的!有些人,你看他有钱,他拿钱去买房子。他不喜欢钱,他喜欢房子。有钱人的特点,他喜欢钱。他为什么喜欢钱呢?他一定把他的心中的理想抱负跟钱做联想。就是说,我喜欢一个车子。为什么?因为有钱。我喜欢一个房子,为什么?因为有钱。当这个钱跟所有你的心中愿望连结的时候,那它就不是钱了,它是你心中的愿望,是吧?佛号亦复如是。
我不知道大家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对佛号是怎么想的。如果说我对佛号都没有感想,那你惨了,这个佛号你抓不住。我们不可能抓住一个空洞的声音,这不合理,不合乎人性。这个佛号,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念一念就忘?这个佛号就很容易丢掉?他为什么抓不住呢?因为这个佛号你没有产生一个跟你自身的连结。
人性就是这样,这个东西跟我有关系,我才会抓住。我问你,找到一块石头,你会把它保存吗?你不会。但是如果你手上握一颗钻石,你会把它丢掉吗?你不会。对不对?因为这个钻石不只是钻石,它是你未来的希望,是吧?
好,为什么你佛号念不起来?为什么有些人佛号他一念起来的时候佛号不容易丢掉?为什么我这个佛号念一念老跑?因为那个佛号跟你没关系,你怎么可以把佛号念好呢?如果佛号现在在你的人生概念里面只是一个声音,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把佛号念好,因为这个声音太平常。但是,如果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你想到七宝池、八功德水,是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极乐世界的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寿命久远,因为有佛号!你想到你未来极乐世界的神通具足、寿命久远、衣食具足,无量的功德,因为有佛号!当这个佛号跟来生所有的愿景连结的时候,这个佛号就是你的生命的未来,你容易丢掉吗?
我问你,一个贫穷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钻石,你认为他会把钻石丢掉吗?他当然不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石头,它代表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所以诸位,如果你忆念佛陀的功德,你没有成功地把功德跟佛号连结,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佛号是佛号,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你没有把它连结起来,你这个佛号不可能念好。一个人会把佛号念好,这个佛号必须跟你的未来有密切关系。我们跟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东西,不可能持久的,这样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你现在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意思就是说,把一个空洞的声音透过你的想象力变成万德洪名。你一定做得到的,我相信你有那种想象力的。当这个佛号提升为万德洪名的时候,这个佛号你就不容易念跑了,不容易跑掉,因为你知道它对你太重要了,是这个意思。
师父!弟子感恩师父不辞舟车劳顿来跟我们讲经说法。昨天师父在谈到那个法脉传承的部分,有提到说佛陀他应病与药,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佛陀即便是在开示空性的道理的时候,他也是从三个层次或者三个层面切入。
本来弟子今天想提问的是说,在这三个层面,对于我们净土行者应该如何地受用?可是刚刚因为听了师父提到蕅祖《灵峰宗论》这一段,“从心出发”这一段开示之后,弟子这样想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这个空性的三个层次去契入到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蕅益大师的“从心出发”这段话,是不是就已经扣合了师父您昨天提到的,佛陀从三个角度去切入空性这样的道理呢?不知道弟子有没有想错?
今天讲到心性的本来清净,是从最圆满的空性。我想空性我们不要讲三个了,我们讲两个就好了,简单讲就两个:一个是小乘的无常空性,一个是大乘的一念清净心性,就是本来清净。就是你不要空,本来就没有,你没有必要去空掉什么东西。
小乘的无常空性,他那个空是带有一种厌离的、毁灭的。就是说,他在修空之前是想“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他的空是带有一种悲伤、无奈。就是因为人生充满了变化,所以让我太多的痛苦,因为人生太不安稳了,不断地刺激我,我又不能主宰(无我),我又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结论:我必须把它放下。所以叫空。所以小乘的空是带有极度的厌离,就是说,我受够你了,所以把你放下,是吧?这是小乘的空性。这种空性就有一点带有善导大师的放下的思想。就是说,算我怕你,可以吧?我就赶紧走了。
但是圆教的空性不是。就是说,其实“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什么好空的呢?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问题不在外境。就是说,生死也是你一手操作起来,你自己把它捏造出来,这个梦境也是你捏造起来。你只要把执着放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大乘的空性是抓住生命的核心。就是说你没有必要去怪罪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因为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就把生死给打起来。你只要逆向操作,把妄想放下,生死自然消灭。
所以这两个空性在解决问题不一样,一个是本来就有生死,算我怕你,好不好?我走了,我也受够你了。小乘的空就是这样,带有出离的、厌恶的空,但是这种空性有问题。这种空性,我先讲它的优点。小乘的空,带有毁灭性的、厌离的空,它的好处是很快让一个人强烈地感受,产生出离心。但是这个法门你不能把它当常法操作,因为常法操作,你对有为诸法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个后遗症,你会害怕有为诸法。等到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不容易回入娑婆。因为曾几何时,你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用如此不堪的字眼去形容娑婆世界,你怎么回入娑婆度有情呢?
小乘圣人成就圣道以后,其实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度化众生,但是他为什么不呢?他不是没有能力,他是心中的阴影未消,法执。他曾经把三界观得“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但其自度,不愿度人”。他离开三界的时候,他如此地诃责三界。当然,他成功离开三界了。但是我试问你,你后半段怎么走?你要从空出假怎么走?
所以,你离开三界,为什么不能用操作小乘方法为主流呢?人啊,做什么事,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你不能够说我现在处理这个问题就行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你成佛之道最好是一次到位。你这个法门操作以后,你想一想是不是有后遗症。
大乘佛法不是。大乘佛法是认为说,本来无生死,是因为你执着妄想。所以它的空是空掉你的执取,你把它放下就好,不要空掉外境。从大乘的角度,生死没错,它也没招惹你。其实轮回本来就没有错,我们今天为轮回讲一个公道话,它就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业力的释放当中,我们的心多事,开始打妄想,由感觉打妄想,然后开始执着,弄得生死轮回就是这样错综复杂。当然,凭良心讲,痛苦是我们自己惹来的,我们不能怪罪于生死。
当然,这样讲很多人没办法接受,这怎么怪来怪去又怪我自己呢,对不对?我明明被生老病死整得不得了!那当然,你要没办法接受,好,你就用无常观。但是你要知道,无常观这个对治法门,用得刚好就好了。有些药虽然猛烈,但是你适可而止,不然会有后遗症的。
我们今天讲到本来清净,这个法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它没有后遗症。当然这个法有个缺点,太细了,有些人感觉不出来。但是你要会操作,你会觉得它妙用无穷。所以在《法华经》的思想就是怎么办呢?就是实法跟权法,心性本来清净、无常败坏一起用。
从这个概念,我们套到净土宗。我觉得我们现在不一定要用善导大师的专修法门去批评蕅益大师的圆修,也不要用圆修思想去看不起善导大师,其实这两个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能够成功地把善导大师的这种厌离想的皈依,跟蕅益大师的本来清净的皈依结合起来,高明!因为这两个法药我们缺一不可。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对治如梦如幻的生死,追求如梦如幻的净土,这样子离开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后遗症,你以后会高高兴兴地、快快乐乐地去,会高高兴兴地回来。
我要提醒大家,你是用什么心态离开娑婆世界的,其实很关键。可能你现在感觉不出来,但如果你今天以带有毁灭性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我要提醒你,你一定会后悔的,一定会后悔,因为你后半段没法走。你到底以后怎么办呢?你留下这道深的阴影你怎么办呢?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成佛的!就是说,娑婆世界的确要离开,但是你可以用更好的心态离开,因为你迟早得回来。难道你不需要为你自己以后留点后路吗?
所以,从一种圆满的心态离开娑婆世界,你才可以从一种菩提心的角度回到娑婆世界。所以我们为什么把圆教思想放进去?因为善导大师的那种思想太强烈了,但是你不强烈力道又不够,因为他没有理观,他凭什么放弃生死、放弃主宰?他一定是要下很猛很猛的药。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应该平衡一下,善导大师的强烈的皈依跟蕅益大师这个理观的圆融稍微平衡一下,这样子就更圆满。大家体会一下。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明天再来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