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观照篇)(1 / 2)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14711 字 2个月前

丁二、开显真实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我们讲到丁二的开显真实。

那么净土宗,我们一生努力地修学,最后的成败关键,最后的决战胜负,是在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为了临终那一念。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佛堂的用功准备,都是为临终做好准备。

临终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包括两块:一个是枝末法门,一个是根本法门,这两个都必须具足。

从枝末来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忏悔跟调伏,把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当然这个都是有相的一种对立的法门,但是你只是忏悔跟调伏肯定不够,最重要的你还要“安住”!忏悔、调伏、安住。

大乘佛法的传承才有安住法门。在小乘法门、在人天乘法门,其实没有安住法,只有调伏法。比方说,五祖弘忍大师要退位的时候,他要他们的住众提出他们个人的修行心得。神秀大师提出来,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它的重点在于“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大师提出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话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被选上。那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错在哪里?其实它没错。一个人很努力地把玻璃的脏东西擦掉,他每天忏悔业障,调伏爱取,这个人肯定很用功。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没有安住法门,缺乏安住法门。你都在有相的因缘里面动荡,看不出你安住了没有。如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太好了!真空妙有,无住生心。

这个大乘的安住法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即便我们的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我们的忏悔业障,调伏爱取,可能做最大努力只调伏了一部分,但是你如果安住得好,最后的能量你照样可以把它吸收下来。所以这个安住法门,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把心带回家。你心中有没有家的感觉?你今天没有家,你在因缘所生法里面——那个相状里面跑来跑去,那你惨了!老虎可以吃你,狮子可以咬你,风吹雨打可以伤害你。你今天没有安住,就等着第八识的业力来修理你,就这么回事。

你迟早要面对第八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各种思想、各种业力,在临终的时候,它们一时现前,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为重要。如果你不安住,你绝对过不了关!你过不了那个生死业力的暴风雨关。所以,安住在一念离相的清净心体,它可以保护你不受业力的干扰,不受外相的干扰,因为它离相。所以这个地方是何等重要!即便你枝末法门做得不到位,它都能够保护你!

当然你不能有重大的业力,剌激不能太大。就是你在枝末的忏悔跟调伏当中尽了最大努力,然后安住一念的清净心,对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提起佛号!阿赖耶识的暴风雨,因为你心中有家,有一个保护的家,它不能伤害你。

所以,我们今天透过前面的忏悔跟调伏以后,现在大乘的根本传承就是安住法门,你必须要回家了,不能老是在相状活动。相状只能当一时的对治。你用清净相来破杂染相,你用善良的相来对治邪恶的相,是不错,但是相状毕竟不是久留之地。就好像你去工作,你工作完总得回家。所以我们可以无住而生心,但是你这个生心,一定要回归到无住的安住法门。所以这个本末兼举,修行你一定要掌握安住力、调伏力这两个之间的互动,缺一不可。

其实严格来说,修行大乘法,必须把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跟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结合起来,但是重点在于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如果没有“本来无一物”,“时时勤拂拭”就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安住。大乘佛法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安住!你不安住,你没有家的感觉,你就落入声闻法了,这是对治法门,权教的法门,不是真实义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显无所得的清净心?就是因为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变化。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做过转轮圣王,生到天王;我们也到过三恶道。所有的因缘都变来变去,只有一个东西没有变,那个东西从来不变,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那个就是你的家了,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离一切相的清净本性,你就把这个心住在那里。

(三)开显真实——摄用归体,依体起用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在开显真实的时候,有两个主题:一个离一切相,摄用归体,这很关键!一定要先摄用归体,你才有资格讲依体起用。先安住力,你才有资格讲调伏力,你才能够即一切法,依体起用。

所以,诸位!在大乘佛法严格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资格谈修证,没有资格谈调伏!严格来说,要以蕅益大师的标准,“未明心性,不得辄论修证。”就是你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对相状的态度是两个态度:先离相清净,安住,然后再借相修心,把离开的相再借回来。我们先找到本性,再把相状借回来。

比方说,我们借佛陀的相来修皈依。你念佛是不是要有个相状?你忆念佛陀,你要创造一个音声,它也是一个相状;你要拜佛,要有一个佛像,所以你不能执理废事。但是这个时候,你应该很清楚,相状是借来的,你就不会产生攀缘执着;你不会攀缘执着,你就不会启动业力。所以我们是借佛的相状来修皈依,借众生的相来修慈悲,修悲悯。

所以我们对相状,你看《楞严经》,其实重点还是在离相清净;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广开方便门,普门示现,以无量的相状出现。但是因为你曾经回过家,所以你在操作这些相状的时候,不会在相状里面产生执着。你知道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你是用借彼依正,显我自性,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借布施的相状,来开显我本具的布施的功德;我必须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我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

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其实外相的成败跟你毫无关系,你只是借这个相状,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还是回归到你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容易受业力干扰,你就完全跟阿赖耶识脱离了,这个是最保险的方法。

因为你调伏也好,对治也好,“时时勤拂拭”,你不可能把这个镜子擦得全部干净,你只有安住在“本来无一物”才是最安全的。那当然最好是理观事修都能够兼具,一方面,安住“本来无一物;”但是一方面“时时勤拂拭”,这个最好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摄用归体,离相清净;一方面依体起用,借相修心,这个就是我们一个根本思想。

好,我们把这个思想做一个说明。

(四)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请看这个附表第二。我们怎样从大乘的安住法门,跟前面忏悔业障、调伏爱取的调伏门,这两个做一个结合呢?

我们看这个附表第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附表二—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那么在大乘的方便门有四种:第一个是根本的理观,后面的二三四是枝末的对治。我们先看,第一个,行根本方便。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把生命归零,再重新出发!一定要安住,安住不生灭心。安住不生灭心它有两块:

第一个,“观一切法,自性本空。”远离凡夫的这种常见,而不住于生死的因缘相状。它不住杂染相,但是它又能观一切法因缘和合,因果不失,而生起大悲的愿力。修诸功德而不住于涅槃的清净相,所以我们必须要远离生死的杂染相,远离涅槃的清净相,所谓的无住,以无住为住。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马上修行,而是以《楞严经》的思想,先调整心态。

比方说,你今天要念佛,你用什么心态念佛?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佛号的角度、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带动佛号,这个时候你心量是广大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执着相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设限,就被外在的相状给控制住了。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猎人他养一只老鹰,他为了省钱,他也不单独养,牠就跟一群鸡养在一起。当然老鹰的身体结构跟鸡不一样,牠那个双脚特别有力量,但牠小的时候,牠还没有飞,就跟鸡一样在地上走路。这个老鹰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牠的同伴,牠熏习很多相状进来,牠成长过程看到都是鸡的相状,所以这个老鹰认为牠就是一只鸡,只是比较强壮而已。牠已经产生一种自我设限。我们的心本来没相,但是长时间业力熏习,牠已经形成了一种鸡的相状。

后来牠长大以后,这个猎人要训练牠,怎么训练都训练不起来,因为牠心中已经被自己这个鸡的相状限住。这个猎人很失望就放弃了,就把这只老鹰带到悬崖的上面,让牠自由落体,自己下坠。我花了这么多钱培训你,没用了。结果这个老鹰牠往下坠了,临死之前,牠的潜能发挥出来了,牠那个老鹰的本性功能展开来了,展开牠广大有力的翅膀从低点开始往空中飞上去了。

诸位!这个老鹰本来牠有无量的功能,牠为什么训练不出来?因为牠被这个业力的相状给限住了。所以你不要忽略业力的可怕。诸位!业力可能对你的伤害不是今生,你要不小心的话,它会给你留下内心的阴影,那是伤你无穷,伤害你生生世世。业力它会现出一个相状,如果你只是产生痛苦,那是最好的,因为业力,这个痛苦的感受一下就过去;

但是,如果这个相状让你产生挫折,那就惨了!那这个伤害就不是今生的问题,来生你还有等流性的挫折。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挫折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会自甘卑贱,总是觉得自己跟佛陀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被很多业力的假相给束缚住。所以,伟大的佛陀出世告诉你:你现在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内心归零,回到你生命的原点,把这些复杂的相状通通清干净!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你本来不是这样子。是你在轮回当中吸取了太多人生的经验。你要把这些相状通通拿掉,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你内心的功能永远施展不开来,你永远被业力追着打。

所以,菩萨云何应住呢?就是以无住为住,就是行根本方便,这个是根本!你看《摄大乘论》要菩萨开始修断恶、修菩提心之前,它要你先安住,千万不要在因缘的相状安住。不管这个相状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清净,凡是相状,它就是有限量的。就像《楞严经》说的,你用有相的心来修行,你不可能得到无穷尽的果报。就好像你用砂要去煮饭,“砂非饭本”,你顶多就是热砂。你这个因地不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那你顶多只是一个好人而已。我们的心识,它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它是离相清净,所以才会功德圆满。

所以我们首先求安住,这是第一个思想。安住在清净的本性,破除各种的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好,那么称性起修的第二个,就是誓断一切恶。透过惭愧忏悔来消除一切的恶法,尤其是那种增长的恶法,断它的相续。断相续心,“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诸位!你看到没有,它这个忏悔,跟没有安住的人忏悔不一样。安住真如的人是讲随顺法性。而有些人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忏悔呢?他说:我为了要消除地狱的果报。这个档次不高,你是为了有相的因缘;你要想说,我要忏悔,是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清净,本来就没有过失,我只是恢复本来的样子而已。你这样想,跟你那样想,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你站在业果的角度来忏悔,你是走在人天乘的跑道;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忏悔,说:我为什么要忏悔?因为我随顺法性。我以前是违背了法性,我现在要顺从真如。真如本来就没有过失,我本来就应该这样子,我本来就应该清净的,我只是假借忏悔来恢复我本来的样子而已。这样就走上了菩提道。所以,同样一个法门,不同的思想,你有不同的跑道:一个是安乐道,通往安乐的道;一个是通往大乘的佛道。

我们再看修善。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修善包括修习福德跟智慧的善根。

福德这一块,它主要是提出了七支供养,就是十大愿王里面的浓缩:供养、礼拜、赞叹、随喜乃至于爱敬三宝。这个在积集福德资粮当中,使令我们信心增长,志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透过佛法的熏习加持,一方面消除灾障,增长大乘的善根。大乘善根是一种我空法空的智慧观照,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就是为什么你今天愿意去修习智慧?因为我自性本来就是光明,本来具足光明,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只是随顺真如而已。

再看第四个。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前面是断恶修善,这个地方讲度众生。发愿尽于未来际,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使令他们成就无余涅槃。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法性本来就相续没有断绝,所以他度化众生是时空无尽,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

你称性起修,你所做的每一个法,都能够产生广大圆满的功德,而且能够不触动你的生死业力。所以这个安住真如就是有这么多好处。

我看这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讲到一件事。莲池大师他在云栖寺,有一天,他黄昏的时候出来散步,听到有人说在山下有一个住茅蓬的法师很有加持力,就是谁要是有病,他就持这个大悲咒念一念,然后就把这个水给谁喝,谁就好了。这个时候莲池大师就过去看,他这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当然法力不可思议,大悲咒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关键是心力不可思议。他是怎么启动大悲咒的,他用什么心态。莲池大师就在旁边观察一段时间。

他出来以后说:一念的平等心。他说这个法师,不管任何人对他恭敬也好,供养也好,他完全都没有动念头。你供养他也好,不供养他也罢,他的心就是安住离相的一个心。莲池大师说,一念的离相跟法性相应,心力不可思议,所以具足加持力。这个法师他就做这件事情而已。

诸位!不要小看你现在的随顺。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今天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思想,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像禅宗说的,你生长在王家,虽然你是王子,但是你是一个佛陀的种性,叫大乘的菩萨种性,你是继承王位的。你说,王子坠地,为什么功超群臣?因为这些大臣他没有找到真如,还在因缘里面打转,他还是没有走上大乘道。

所以,这个大乘的佛性,你一念的相应都不可思议!因为你跟佛陀是同一个家族。要讲得贴切一点,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同一颗心脏。如果你要把佛念好,是要两种随顺——内顺真如,外顺弥陀。内顺真如,把自己的心灵力量启动起来;外顺弥陀,就是透过皈依启动佛陀的力量。

丁三、功德总结

好,我们看这个最后的总结,功德总结。

迷故成障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悟则功超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结示劝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楞严经》—

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迷失了,离家出走了;一个是觉悟了,回家了。这两个会有不同的结果出来。

(一)迷故成障

我们先看,迷失的人会有什么后果?

迷故成障——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一个凡夫,我们看到他起惑了,看到他造业了,其实这个只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在更关心,他为什么会起烦恼?为什么会造业?我们今天一个人起烦恼了,造业了,就很紧张,去忏悔,去对治,忏悔业障,对治这个烦恼。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说,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内心会起惑造业?找它的根本原因出来,你才能够永远断绝它的根源。就好像说你看到灰尘脏了,你赶紧去擦它,也对,但是关键是你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