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态度的变化,还是在那一次昏迷之后,昏迷的几天时间里面,大清国高层出现的事情,令皇太极开始反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加之范文程一些相关的分析,令皇太极感觉到了,人的权力是需要抑制的,就算是这人无论怎么的突出,都不能够直接威胁到皇帝,包括准备接任皇帝位置的人。
偏偏在这个方面,多尔衮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是原则性的问题。
从这之后,皇太极开始改变做法,注意抑制多尔衮的权力了,虽然多尔衮依旧是吏部尚书,但有关官员的任命,大部分都是皇太极亲自决定了,而且在军队的调整方面,也经过了仔细考虑,譬如说这次到草原去征伐,多尔衮应该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但皇太极要求豪格去,没有要求多尔衮去。
皇太极已经感觉到,他若是不能够安排好身后的事情,大清国可能要遭遇到重大的危机,一旦满人高层因为皇位争夺的问题,出现了内讧,大清国将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垮塌。
经历过权力斗争的皇太极,非常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军队的安排方面,皇太极也开始注意了,除开牢牢的掌握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也顺势掌握了镶红旗,镶蓝旗也是支持他的,到如今,重新组建的正红旗,也是在皇太极的掌握之中,可以说,军队力量的对比方面,多尔衮处于绝对的劣势。
继任者的问题,是皇太极最为头疼的问题。
按照他的年纪,早就到了确立皇太子人选的时候了,可皇太极迟迟不愿意公布人选,他是有些担心,自己的儿子中间,最佳人选,只有豪格。
可惜豪格缺乏心机,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更为缺乏的是怀柔的心理。
这也不能够完全怪豪格。
豪格的年纪,比多尔衮都大一些,也是从小就跟随作战,很少接触到权力争斗方面的事宜,而且还成为过他人攻击的目标,再说豪格自小在军营里面长大,性格也是豪爽和倾向于暴躁的,战功方面是不用说的。
随着身体日渐的衰弱,皇太极迫切感受到,必须要立皇太子了,这件事情,不能够推迟了,否则自己突然出现什么意外,大清国难以稳定。
想要坐稳皇帝的位置,首先是军队的支持,皇太极可以保证,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是绝对支持自己的,一旦自己确立了皇太子的人选,他们也是完全支持的,但其余的就不好说了,也有可能出现变故,譬如说代善,有可能不参与到争斗之中,济尔哈朗的态度,不一定完全的明朗,要是那样的条件下,豪格不一定能够坐稳皇帝的位置。
其次是能力和军功,这两个方面,多尔衮都是在豪格之上的,至少大清国的权贵是这样认识的,这就是豪格最大的劣势所在了,也是皇太极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之所以要求豪格出征草原,皇太极就是想着,能够让豪格建立更多的功劳,将来能够更加的服众。
一方面,皇太极想着立豪格为皇太子,另外一个方面,皇太极需要利用多尔衮的勇猛,为大清国立下功劳,这两方面是有些矛盾的,睿智的皇太极,也感觉到为难了。
皇太极曾经调侃大明朝的皇位继承,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时候,他自己感受到了,才明白这件事情,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皇太极甚至出现过好笑的想法,要是苏天成是自己的儿子,那么继承皇位,那是没有说的,不管是谁,都是服气的,可惜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都说人才难得,这个时候,皇太极是真正的明白了。
不管怎么说,皇太极必须要安排好继任者的事宜,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是成功的,绝不能够在最大的事情上面失误,必须要做的漂亮。
如何更好的确立继任者,已经成为大清国最大的事情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