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弹劾孙承宗,说的非常严重,主要是说孙承宗具有异心,结党营私,意图造反。
理由是众所周知的,孙承宗与陕西巡抚苏天成的关系要好,支持苏天成在陕西另外搞一套,慢慢形成割据的局面,而且孙承宗大力举荐皇室宗亲进入到朝廷为官,其中一歇王,本来就不安分,找到了这样的机会,更是要壮大自身的实力,对皇上形成威胁。
弹劾奏折里面,最为重要的炸弹,就是结社,孙承宗是中兴学社的创始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孙承宗进入到内阁,成为了内阁次辅,中兴学社诸多的社员,开始以孙承宗的学生自居,偌大的中兴学社,不可能人人都是忠义善良之辈,也有趋炎附势的小人,这些人在地方上面,也做了一械事,被给事中和御史抓住了把柄。
告状就是这样,事情说的愈多愈好,有的事情和没有的事情,统统的说出来,让你没有辩解的地方,而且被弹劾的对象是德高望重的孙承宗,一瞪功了,提出弹劾奏折的给事中和御史,岂不是名垂青史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样的一封弹劾奏折,根本不能够引起重视,提出弹劾的给事中和御史甚至会受到惩罚,但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了。
温体仁开始重视这份弹劾奏折了,在内阁开会的时候,专门提出来了。
孙承宗听到这些弹劾理由之后,气急攻心,他面对这样的弹劾,毫无思想准备,竟然说不出话来了,也没有进行有力的辩解。
孙承宗七十五岁了,将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骤然遇见这样的弹劾,气愤是难免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偏偏这件事情,被某些人看到了机会。
于是,一场规模不小的弹劾与辩论,在大臣中间展开了。
朝堂之上,好多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景了,部分的给事中和御史,仿佛是狮子见到了血腥,觉得他们展示能力的时机到了,开始蠢蠢欲动。
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将这件事情推向了前台,这人就是提督京营的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和王承恩之间的斗争,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曹化淳夹着尾巴做人,老实很多了,治理京营也破费心思,慢慢的博得皇上的好感,不过他的最终目的,还是想着能够回到宫里,回到皇上的身边,继续出任秉笔太监。
可惜王承恩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稳固的,曹化淳没有丝毫的机会,而且王承恩与苏天成的关系不错,苏天成和孙承宗、刘宗周、黄道周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个稳固的联盟,令曹化淳无计可施。
现在,机会来了,有人提出来这样的弹劾奏折,曹化淳绝不会错过机会的。
当然,曹化淳要发力,需要联合温体仁,温体仁是内阁首辅,两人联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巨大的力度。
温体仁对太监,一直都没有兴趣,也从不结交太监,而且温体仁和曹化淳之间,关系也不是很好,温体仁和周延儒争斗的时候,曹化淳曾经帮助周延儒,令温体仁很不满意。
就算是王承恩大权在握,一直都在皇上的身边,温体仁也没有刻意结交。
所以说,曹化淳的内心没有底,不知道能不能联合到温体仁,齐心协力来弹劾孙承宗。
在曹化淳看来,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链条,一旦弹劾了孙承宗,令孙承宗受挫了,接着倒霉的就是刘宗周和黄道周,这两个大儒,脾气倔强,肯定不会服输的,很快就会跟着倒下,如此情况下,苏天成将遭受到重大的打击,在朝廷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依靠了,接下来受到影响的,就是大太监王承恩了。
这一环扣一环的结果,曹化淳完全可以预料到的。
曹化淳这次想着结交温体仁,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自信,此一时彼一时,谁都知道,皇上开始倚重孙承宗,冷落温体仁了,这预示着温体仁内阁首辅的位置动摇了,这样的情况下,温体仁为了能够保住内阁首辅的职位,与他联合起来,开展行动,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两人各得其所,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想清楚了这些,曹化淳经过了周密的布置之后,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