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眼光要长远(2 / 2)

大明政客 风中的失落 3640 字 1个月前

很快,温体仁和兵部都凯说反对了,特别是边军的设置,以及边镇的设置,那是必须的,草原部落,虽然现在安宁了,但谁也不知道今后的情况如何,若是边关发生了战事,兵力不足,可能会出大事的,再说了,边军制度,是朝廷的基本制度,若是陕西裁撤了边军,山西、北直隶一带怎么办,难道也跟着学吗。

至于说陕西境内的卫所,也不能够轻易的裁撤。

温体仁甚至说出来了,江宁营在陕西境内的时间,不一定很长,陕西的流寇,还没有彻底剿灭,如今不过是流窜到四川去了,什么时候回到陕西,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时候,更需要加强卫所的力量,陕西、山西以及北直隶,必须要加强卫所的力量,若是裁撤了,岂不是南辕北辙了。

朱由检也没有表态,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小问题。

苏天成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形,他早就有准备了。

“皇上,臣的意思,眼光要放长远,皇上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就是想着大明朝能够兴旺起来,四方都来朝拜,臣所做的一切,所思虑的一切,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臣不剿灭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甚至想着利用他们,让他们攻击和掠夺蒙古的其他部落,就是想着让他们为我大明朝集聚财富,我大明朝这些年来,遭遇了诸多的灾祸,内有流寇作乱,外有后金骚扰,国库更是捉襟见肘,赈济灾民、剿灭流寇、抗击鞑子,这都是需要银子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银子,一切的事情都是办不好的。”

“臣恳请整合陕西境内的卫所,包括宁夏卫和榆林卫,目的是一样,臣以为,朝廷至今都是缺乏银子的,绝非是富裕了,军饷成为了最大的开支,不说其他的,仅仅是抗击鞑子和剿灭流寇,已经是天文开支了,还要维持各地卫所军士,根本就是力不从心了,从这个方面来说,臣以为,卫所制度需要大幅度的改革。”

“我大明朝的屯军制度,为军队的发展,做出来了巨大的贡献,臣是承认这一点的,可如今是什么情况,臣需要实话实说,各地的卫所,重点依靠军屯维持,军户耕种一亩耕地,上缴的粮食,占到了总产量的7成左右了,也就是说,一亩产粮食一石,需要上缴七斗,这样的负担,远远超过农民了,试想一下,这样的负担,谁能够承受,更不用说遭遇了灾害,臣看过不少的卫所,我大明朝的军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就是实际情况。”

“这么多年以来,我大明朝哗变的军士,还少了吗,这里面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军饷不能够及时到位,军户的负担太重了,臣不客气的说,我大明朝很多的卫所,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多少的军士了,如此的维持下去,还有多少的意义。”

“臣一直都想着改革,江宁营一直没有实行军户制度,一律都采用招募制度,臣以为效果很好,当然,臣不敢保证这样的招募没有问题,也可能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但比军户制度要强很多。”

“臣以为,原来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就要做出来改变,臣举个例子,居住的房子,若是出现危险了,采取的办法有两种,一是修修补补,勉强维持,但不能够保证,房屋是不是会垮塌,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推倒重来,建一所新的房子,采取修修补补的办法,可能影响很好,觉得总还是有房子住,但没有解决存在的危险,推倒重建,可能会遭受一段时间的煎熬,但杜绝了危险。”

“臣斗胆,猜测皇上的想法,是想着我大明朝繁荣昌盛,子民丰衣足食,军队骁勇善战,甚至是马踏天下,若是想着做到这些,臣觉得,以前很多的规矩,需要改一改了。”

朱由检站起来了,苏天成说的话,是他内心的想法,登基之初,他想着改变,想着推倒重来,可缺乏那样的勇气,也不敢开始,大明朝太虚弱了,积弱积贫,就是修修补补,都难以维持了,想想自己卖掉宫里的人参,那种凄苦的心情,难以言表。

如今,苏天成提出来了,准备在陕西实施改革,这是好事情,特别是大明朝有了江宁营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打的流寇抱头鼠窜,打的鞑子老实了,不敢轻易入关了,打到了河套地区,征服了草原上两支最彪悍的部落,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所以说,在陕西实施改革,看看效果如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朕以为,苏爱卿说的很有道理,裁撤卫所的事情,可以提出来商议,但仅仅是在陕西一地推行,兵部尚书杨嗣昌和陕西巡抚苏天成,负责提出来方案,内阁审议之后,立刻报给朕,朕想着,是要做出来一些改变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