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遇匪(1 / 2)

大明政客 风中的失落 3838 字 1个月前

其实闫子章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在路上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肯定不合适,这就好比是打游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战果肯定是不大的,颇有些临时应付的滋味。必须尽早赶到孟津,让老百姓知道,朝廷的救济,已经到了。

简单的思索之后,苏天成做出来了决定,闫子章带着一百军士,还有十万两白银,四天时间,赶到孟津,现场开始赈灾工作,自己带着剩下的军士,沿路救济的同时,尽早赶到开封府,采购粮食物资之后,直接到孟津。

朝廷救济河南的消息,迅速传开了。

这也是苏天成一路救济灾民,大力宣传的结果,朝廷已经知道河南的灾情,专门派人来了,要求诸多的流民,迅速回到家乡去,等候救济。

消息传开的同时,也引起了河南各地土匪的注意。

这些土匪,占山为王,习惯了烧杀抢掠的生活,恰逢河南这几年,遭遇诸多的灾害,好多的农民,没有饭吃,为了活命,索性落草,土匪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了,有几股的土匪,号称超过万人了。

崇祯四年的时候,有几股流寇进入了河南,虽然遭遇官兵剿杀,但有些军士,侥幸活下来了,也加入了土匪队伍里面,有些流寇,以前就是大明的官兵,熟知官军的作战习惯和经验,经过他们的训练,土匪隐隐有了战斗力了。

按说这次朝廷赈灾,本来是大快人心的事情。而且有一千多的军士护卫,土匪是不应该动歪主意的。但还是有不怕死的土匪。

杜老三就是其中的一个。

杜老三是卫辉府琪县人,祖辈都是农民,崇祯二年,杜老三与邻居发生口角,失手将人打死,为了逃避官府的处罚,离开家乡,躲进了大山里面。他身体强健。有着一股子的蛮力,为了活命,慢慢开始打家劫舍的勾当,一年多时间之后,慢慢纠集不少人,占山为王了。

崇祯四年,杜老三的队伍。迅速的发展壮大,这得益于他的队伍里面,有了一个军师,军师是个秀才,名字叫做邓辉,好像是遭受了什么冤屈。迫不得已,落草为寇。

这个落魄的邓辉不简单,熟悉行军作战的事宜,能掐会算,每次行动。计划都是周密的,按照邓辉的布置。好几次的抢劫,都是满载而归,还抢到了几个女人,这下杜老三的名气大了,投奔的人,也多了,短短时间,山寨里面,集聚了近万人了。

杜老三的自信心急剧膨胀,他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土匪了。

朝廷赈灾,派出军队护卫,杜老三想着,如果剿灭了这一股的官兵,得到大量的银子,自己岂不是能够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了。他是粗人,听过水浒传的故事,以为自己发展壮大了,朝廷招安了,就可以做官了,可以光宗耀祖了。

杜老三找来邓辉,商议打劫朝廷赈灾队伍的时候,谁知道,邓辉激烈反对,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做的,还说了一大通的圣人君子的道理,杜老三很是反感。

他派出了土匪,打扮成为流民,暗中观察,得到的消息,官兵只有一千余人,有一百来人,带着少量的银子,已经朝着怀庆府去了,余下的赈灾队伍,带着大量的白银,估计有百万两,一路上要不断的接济流民和灾民,行军的速度很慢。

听到这个消息,杜老三的眼睛都绿了,不管有什么危险,他都执意要打劫了,要是成功了,有了这么多的银子,可以做任何事情了。

为了防止邓辉坏事,杜老三严格保密,暗暗布置。

杜老三还是不笨,他想到的办法,是让山寨里面的弟兄,装扮成流民,趁着救济的时候,突然发难,只不过一千来人的官兵,每人吐口唾沫,就淹死他们了。

邓辉还是知道了杜老三的安排。

他感觉到后怕,这一年多时间,山寨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那是遵循了一个原则,绝不和官府对着干,侵袭的都是商贾和富户,包括一些老百姓,河南一地,也遭遇了流寇的侵袭,官府重点对付流寇,没有精力剿灭土匪。如果说真的想着和官府对着干,引起了注意,今后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

连续两次苦口婆心的劝阻,没有丝毫的效果,杜老三已经在加紧筹划。

邓辉感觉到危险临头了,朝廷赈灾的银子,要是被土匪抢了,朝廷还不派出大军进剿,别说你几千土匪,就是上万人,也禁不住这样的阵势的。

他的话,比不上以前了,土匪队伍里面,进来了一些所谓的义军,这些人,胆子很大,就是想着和官府对着干,他以前制定的策略,慢慢被扔到一边去了。

委身为土匪,对于读书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邓辉这样的选择,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到了这种时候,他的心思,迅速发生了变化,计划离开杜老三了。

一路救济灾民和流民的同时,苏天成也没有闲着。

河南境内,有不少的土匪,他早就知道了,所以,进入河南之后,骁骑营内紧外松,时刻做好戒备,他不断的告诫诸多的将士,千万不要小看土匪,土匪虽然没有什么组织能力,但大都是亡命之徒,做事情不计较后果。

跟随赈灾队伍的灾民和流民,慢慢的增多,这是很大的难题,灾民和流民行进的速度,不可能很快,要是带着这些灾民和流民,大大影响了速度,可抛下这些人,也是不合适的,经过考虑之后,苏天成开始和沿路的县衙官吏商议,就地安置这些灾民和流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