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信使王维
王维迟疑的将手中的一封信不断的翻转着,说实话,他很想拆开信件,看看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
招降书?
见鬼,陈诚想招降曾一阳?那么要给什么样的官职才可以,对方的名气,现如今比陈诚都风光,全歼日军一个旅团,这等功绩,中显然没有人能及得上。
合作?陈诚当年在江西被曾一阳从背后打了一闷棍,养了一年多,才有点起色。十八军在江西损失过半,怪谁?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曾一阳了。
当年王维就是十八军十一师31旅旅长,和曾一阳的部队在江西没有交手,但十四师的惨状他可是去看过的。曾一阳用一个师的兵力,仅仅半天时间,让十四师正面遇袭,可以说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遭遇战,可是最后十四师差点垮了。让他的老长官周至柔在羞愧之余,差点失声痛哭。
而曾一阳的部队,在打完十四师后,不久就扩编成了四十军,两个师。
完全是将十四师用来练手了。
王维心中很担心,他虽然已经被打上了土木系的记号,但他还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他的校长还是蒋某人。
一路上,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他。显然陈诚让他见曾一阳的目的很简单,陈诚想在华北大干一场,他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个政客。在南京政府中,陈诚的政治敏锐程度绝对是可以数一数二的,但他的这个优点,被他的将军身份给掩盖了。
日本现在的航空工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除了其海军能在太平洋上称王称霸之外,路军只有17个常设师团,即便全国动员后,顶多也就是三十个师团的兵力。
加上苏联的虎视眈眈,日本投入到华夏战场的兵力绝对不会超过二十个师团。
但有多少?一百万,加上一百多万的地方武装,虽然大部分部队在战斗力上和日军差距甚远,但也有像红四十军,将日本人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的铁军。
于是,他准备冒险了,冒险的理由,就是十八军用三万人,彻底击溃了关东军的服部旅团。虽然没有完成全歼的目的,但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加上在华北,宋哲元一直想捞战功,而二十九军面对的最理想对象就是关东军。这支部队虽然人少,但只要是在高层的军政大员都知道,这是冯玉祥几十万西北军的精锐。士兵骁勇善战,统军将领都是万中无一的大将。
稍微补充一点像样的装备,就能将二十九军二万余人,武装成一个和日军主力旅团一战的精锐部队。
手上的筹码越来越多,而关东军的兵力却捉襟见肘,这点陈诚看的很清楚,前线一再失利。关东军谋求日本陆军部将部署在平壤的第七师团紧急调往伪满。
而且,此战一过,不但能将东北军的威胁化解到无,将张学良彻底打成冯玉祥之辈,还能让南京政府在舆论上获得莫大的支持。
陈诚的这个推测,变成了一封措辞坚定,作战细致的计划放到了蒋介石的案首。
曾经也是跃跃欲试,想在华北打一场局部战争的蒋介石看后,不由拍案叫绝。吃掉东北军、断绝冯玉祥翻身的最后一个筹码、消耗红军曾一阳部,进一步压制阎锡山,就凭借这点,蒋介石也不可能放弃这场豪赌。
这场政治军事相互交汇,相互牵制的角逐中。张学良、宋哲元、傅作义、曾一阳、商震等等北方各种势力的将领,都被牵涉其中。
尤其是张学良和曾一阳,更是被委员长看重。一旦这两个威胁去除,委员长甚至有信心,在三年内,一统北方的各种势力,听命于他的南京政府。
至于阎锡山,直接被委员长给忽略了。对于这瓶山西老陈醋,委员长想起就酸的倒牙。干脆,留着这‘祸害’,给日本人解闷吧!
想明白了这些,委员长狠狠的表彰了一番陈诚,当然这种表彰不过是私下里的一番鼓励。就像是在家中,饭桌上,狠夸了几句一样,当不得吃,当不得穿。
不过,陈诚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他也明白,委员长这个便宜岳父不是好易于的,风险极大的事,他会暗地里支持一下。至于办事的人办好了,那是他慧眼识英才;一旦办不好,那么就是手下愚钝,曲解了领袖的意图。
而王维更倒霉,他的任务就是去红军那里说服曾一阳,将日军第六师团和附属部队挡在长城之外,给陈诚击溃西义一的第八师团创造条件。
为此,陈诚整合了华北战斗力最强的几支部队,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宋哲元的二十九军、陈诚的十八军,商震的三十二军、徐庭瑶的十七军组成攻击部队,目的就是将第八师团围在迁安和密云一带。近二十万大军,围堵日军一个师团,两万余人,这仗要是陈诚再打不下来,那他也就没脸再带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