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汪精卫竟然有一种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感觉
蒋介石对汪精卫的动向一直很关注,作为国民党的副总裁,汪精卫无原则的投降政策,令蒋介石很恼火。国民党中央于1939年1月1日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的党籍。
狡猾的日本人,并没有完全放弃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打得火热的同时,也向蒋介石伸出了“橄榄枝”,继续加大对蒋介石的政治诱降。
1939年,南昌战役结束之后,日军大本营意识到中队依然具有顽强的战斗意识和战斗力,尤其是新组建的青年军,强大的战斗力更是精锐中的精锐。7月,天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探讨对华政策。
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在中国战场被打清醒了,他极力主张在目前的局势下,日本应该加强军事整备,编练新的陆军师团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对中国应该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至于在中国选择谁来结束战争,他的意见不是很明确。不论是蒋介石还是汪精卫,只要愿意和谈,板垣征四郎甚至表示只要时机允许,他愿意亲自参与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和谈。
首相平沼骐一郎则是赞成在中国实现多政府自治,诸如“蒙疆自治联合委员会”、“华北自治政府”之类的名号,尽量将中国分化成多个政府,这样,便于日本直接控制。
但是天皇却是想在中国找一个威望很高的人来体面的结束战争,这个中国人应该有强硬的手段,深厚的政治资本。这样,和谈后的中国还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不引起国际争论。而这个疆域广阔的附庸国能为日本轻易控制,为日本下一步的征伐提供足够多的兵员和物资。
争论来争论去,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板垣征四郎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在中国派遣军总部设立专门和中国和谈的工作组,先争取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稳定华北、华中日军占领区。随后再做蒋介石的工作,争取蒋介石停战,而后再由蒋介石担任“中华民国政府总裁”,稳定两湖、两广、江西、西南日军未占领的地区。板垣的方案是将中国关内的疆土分裂分两大块,建立两个政府,分别由汪精卫控制华北、华中、华南一部。蒋介石则是控制日军占领区之外的现有疆土,两个政府分别和日本签订停战条约。
日本天皇为了更有利于和谈,决定在和谈之前,华中派遣军、华北派遣军应该积极加强攻势,准备在一两个地区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前提是不要大打,准备充足后,在华日军相机选择地区发动一两次攻势。
中国战场因占领区过于广大,战线延长,为了巩固占领区,日军必须要建立新的守备师团或是守备旅团。天皇责令训练总监要督促国内的新师团编练工作,要求在1940年7月以前,也就是在一年时间内,日军陆军应保证有60个师团的兵力,支那派遣军至少占陆军总数的70,也就是在中国应该至少有42个师团。
南昌战役,中国青年军的装甲战术给日军的印象深刻,因此,天皇下定决心,在保证帝国海军制造军舰所必需的钢材之后,陆军应加快装甲车辆和坦克的研制改进工作,首要任务是加快装甲车辆和坦克的生产列装,计划在1940年7月之前,陆军要组建5个装甲师团,10个坦克装甲旅团(配备给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
天皇说完陆军的事,将眼光看向海军大臣米内光正大将,“爱卿帝国海军已经切断了中国的海上交通线,中国的海路运输被切断,我们不用担心中国从海外购买军火了。帝国的战略物资紧缺,虽然有满洲的煤炭和钢铁,还是难以支撑起战争的需要。海军准备好进攻东南亚没有?”
米内大将啪的一声立正,“陛下海军早就等着陛下一声令下,就可以将帝国的军旗插遍东南亚海军将士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出征”
令岳翰屏不可相信的是因为自己的到来,在中国战场没有能够转变战略态势的时候,但是在战术上极大限度地消耗了日军,使得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加快新师团的组建。同时,战争资源紧缺的巨大压力迫使日本提前了进攻东南亚的步伐。
华中日军第11军司令部,冈村宁次中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大幅的军事地图铺在地上,中将脱光脚,趴在地图上,默默的盯着地图苦思。自己精心准备的南昌战役,在初期完满完成任务,不料后期,随着集中主力反攻,尤其是青年军的装甲集团冲击战术,给予日军巨大的打击。南昌不仅被夺回,自己的一个师团几乎被全歼。大本营虽然没有责骂自己,但中将自己就咽不下这口气。
接到大本营为了配合真政治和谈,而在局部发起攻势作战的命令,冈村中将敏锐的觉得自己应该有机会扳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