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回 《孔明流泪诉衷肠》(1 / 2)

第127回《孔明流泪诉衷肠》

本来确定了今后走向的关羽诸葛亮等人准备把大部分士兵再铺天盖地地派出去寻找刘备、张飞、伊藉等人,但事到临头诸葛亮还是留了一手,只派出了四千人。*[]

庞统大军在一步一步地接近,诸葛亮也没有让士兵再进行什么大规模的守城准备工作。派出士兵顺襄江流域去寻找刘备后,关羽诸葛亮简雍等一干人干脆一起迁到江夏郡去了,整个夏口和樊口各只留下五百士兵镇守——相对庞统的大军而言,夏口、樊口两城现在简直成了不设防的城池。

庞统大军的前锋将军魏延自然也没有客气,立即挥兵进了夏口。

也许是不想过分刺激关羽、诸葛亮等人的神经,也可能是担心弄巧成拙,也可能是为了今后与诸葛亮谈判好说话一些,甚至有可能是仅仅出于庞统对诸葛亮的交情,达到夏口的庞统没有再驱兵前进,只是派出大量的探马严密监视樊口。

庞统大军就在夏口城停住了脚步,双方都让那个小小的樊口城就那么空着。

进夏口前,庞统让手下再送给诸葛亮一封信,告诉了诸葛亮说自己的大军已到,希望二方坐下来就具体的事情再好好谈谈。庞统在信里说只要关羽诸葛亮真心投靠,其他事都有商量的余地。谈判的地点可以在夏口,庞统也可以到江夏郡去。

很快诸葛亮就回了信,并提出了谈判的三个先决条件。

读了诸葛亮提出地三个条件。庞统、法正等人只能面面相觑,不敢否定更不敢轻易答应,商量之后,只好把它用信鸽传到成都刘嘉那里去了。

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先决条件分别是:

一、刘嘉必须任命关羽为江夏郡太守。关羽自领其兵,在兵力总数不超过五万的情况下由关羽自行对所领士兵进行训练、更替。关羽所率之兵十年内不出江夏,亦不接受外地兵马进入江夏郡,除非受外敌侵入而不支。关羽主动向刘嘉求救时才允许外兵进入,当然关羽负责东面的防守安全。十年后关羽放弃对这支部队的控制权服从刘嘉的调动。

二、十年内除了士兵不接受刘嘉的调动外。关羽、诸葛亮、简雍等人亦不得调出江夏郡,江夏郡太守以下各级官吏由关羽自行任命处置。

三、如果找到刘备地下落,关羽将立即接来刘备,由刘备任江夏太守。或者关羽带兵到刘备处,听从刘备指挥。

把这三个先决条件和庞统法正二人商定的意见发给刘嘉后,庞统还亲往江夏郡去了几趟,因为有可能今后化敌为友。所以关羽诸葛亮也没有为难他。关羽等人虽然没有什么主动动作,但也把庞统做为使者看待,双方也一起商讨了几回。

不过庞统几次要求对方就三个先决条件做些让步,关羽却一口咬定,半点也不能退步,甚至他们还当着庞统地面大规模地修固城墙、聚集守城物质。似乎并不怕谈判破裂,一旦破裂他们要与庞统大军血战到底。

私底下,庞统也与诸葛亮交过心。

一次。两人在诸葛亮的府邸里喝酒交谈,诸葛亮苦笑道:“他们三兄弟情深义重,现在关将军所做的一切都是立足于我主会回来这一点的。如果我主真的回来,而我们已经把他积下来的一切都交给了你们,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主的眼光?所以这三个条件真地不能退让。”

“到时候就是玄德回来,我太守也决不会亏待他。至少会比一个江夏郡太守的职位要高吧?难道孔明看不清天下形势?天下三分已经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使你主刘玄德今后平安回来握有这不足二万的人马,好,算你们今后扩展到五万兵,他能这五万兵在这夹缝中能生存下去吗?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千千万万的人死亡而已,螳臂挡车的事,孔明也要做?”庞统问道。

诸葛亮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这个道理,亮懂。就是你主刘嘉答应我们,让我们这么做。我们一个小小的江夏郡也养不活五万士兵。可云长是一个这样的人。当年曹操对他那么好,他不还是千里迢迢地追赶无权无势地玄德公吗?而且。士元真的以为我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争权或者是为了等待玄德公的回来吗?难道没有其他意思?”

诸葛亮问出最后这句话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他脸上又是愁云满面,痛苦不堪。

庞统苦笑道:“统为何不知?只是不敢想,也不愿这么想。如果真是这样,你们难道就这么受其要挟,飞蛾扑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