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秀莲进家(1 / 2)

第89章 秀莲进家

贺秀莲原本应该早来的。

只是家里出了一些波折,才最终迁延到了今天。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未嫁的姑娘独身出远门,而且还是为了相亲,贺耀宗很是不愿意。

自家女子长得又不差。

虽然只上完了小学,但她性子好,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加上自家光景不赖,哪里还找不到一个好后生?

这一点,从那络绎不绝,来家里提亲的媒人那里就能看得出来。

村里村外,庄稼人工作人。

都能可着她挑哩!

就是学她姐,挑个上门女婿也不是不能考虑。他只当多养了两个儿子。

可这死女子竟说:

周围就没她看得上的男人!

听听,听听,心咋恁大哩?

嫌庄稼人粗笨,嫌吃官饭的人说不到一块儿,嫌着嫌那,挑来挑去,反正都是不如意。难道她以为自己是金子做的哩?有哪个安分的农村女子会那样想?

结果,三四年下来,三里五村的媒人都把来贺家说媒视为畏途——鞋都磨破了几双,愣是没成功过一次。

亏本不说,还影响信誉。

可就是这样的女子,硬是被来自几百里外的一封信给勾走了魂魄。竟然要跑上几百里,亲自送上门去,到那穷山圪崂里相亲。这让贺耀宗很不是滋味。

“丫头,你真铁了心?”

“嗯!爸,你放心吧,俄这次定给你找个好女婿,到时接你去养老。”

“说甚哩,哪有丈人爹跑女婿家去养老的?俄丢不起那个脸。”

“那有啥?”贺秀莲大大咧咧,“姐能养得,俄就能养得。那就轮着来。”

“死女子,不知羞。你咋心恁大哩?说不定空跑一趟,自己灰溜溜再跑回来家里,到时看你怎说。”

大姐贺秀英也不愿意妹子跑那么远去相亲,男方不来让女方上门,哪有这个道理?她贺家女子嫁不出去吗?

“姐,你放心,俄这回肯定能成。”

贺秀莲之所以这么大信心,是因为贺凤英打了包票,也是因为她算的一个卦。

虽然现在不时兴这个,但在农村,谁又能挡得住哩?

那天,她去集市上,正碰上镇里有名的那个阴阳先生。虽然他现在已经收手不做了,但早年间名气极大。

说人断事,无有不中。

那天遇上时,或许那老人家一时技痒,就给她批了个命。

说她“命在西南”。

本是玄女下凡,不能久留人间,但命相或变,此去或能化吉,逢三进一,从此长乐未央,永受嘉福。

她虽也听不懂“长乐未央,永受嘉福”是个甚意思,但听出那是好话。至于那什么“不能久留人间”,则被她抛之脑后,早忘的一干二净。

只记住“命在西南”。那个本家远房姑姑嫁的地方,可不就是家的西南嘛。

“说甚‘肯定’哩,去了不成赶快回来,在本地挑一个好好过日子。”贺秀英斥责妹妹。“对了,让你姐夫送你,你是个年轻女子,独身上路不合适。”

“不成。”贺秀莲强烈反对,“俄是去姑家帮忙带一阵孩子,让人送算甚?”

她也有点小狡猾,早想好了去那里的理由。说不定要长呆上一段,不好凭白住下去。

贺秀英坚持,“那送过河,坐上去那边的车总行了吧。”

不想秀莲竟早有安排。

“不用。”贺秀莲胸有成竹,“俄问好了,镇里有拉瓷器的车,正好顺路。陶家说那车常来常往,去的地方还是他爹那老拜识村里,就在路边,稳着哩。”

看她那兴奋劲儿,贺耀宗和大女子秀英齐齐无语,有这么着急?

陶家就是孙玉厚在柳林的老拜识。

早年,柳林镇那瓷窑还是陶家的。

玉厚老汉吆生灵,过将军渡来柳林贩卖瓷器,偶然机会救了陶窑主一命。

陶窑主是个感恩的人。

于是折节下交,两人成了干亲兄弟。随后多年,帮了孙家不少的忙。

所以,虽然老窑主已在年初去世,但家里的几个孩子仍然知道,他们在河的那边,还有几个干亲兄弟。

听贺秀莲问去双水村的车,陶家当然乐意帮忙,甚至还说,要随车捎去一些东西哩。

于是,贺秀莲一边等待着陶家的消息,一边做着父亲贺耀宗的思想工作。

同时,也积极的准备远行。

贺秀莲五岁上失去母亲,一直是她父亲把她和她姐秀英拉扯大,这也让秀莲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子。

贺耀宗终是拗不过女儿。

老父亲再三叮嘱闺女“路上小心,不得久留”以后,也只好随她。

没过几天,陶家就传来了消息。

孙少杰心里暗自庆幸,贺秀莲若是早到两天,那可就热闹了。

二娃怀着别样的心情,一出小窑,就见到一个秀眉花眼的姑娘。

她提着一个小包袱站在院门口,正跟母亲热烈的说着话。见少杰出来,就向这边瞄了一眼,脸立时就有些红。

“大娘,俄不进去了。

你让人去下面车上取东西上来,俄还要去姑姑家哩。”

少杰母亲哪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怎会就放她走,忙呼唤儿子。

“二娃,还傻站着做甚哩?快去请司机上来喝口水。”

“噢……这就去。”

这就是那个贺秀莲?确实耐看。

可这下子真乱成一锅粥了,真正是糊涂里面加麻线,麻缠哩。

那司机只是得陶家拜托,顺路捎人,肯定是不愿上来的。

少杰敬了烟感谢他。

攀谈了两句后,顺嘴说了石圪节批发站的事,然后就开始卸东西。

陶家还真是实诚人。

一套套的锅碗瓢盆,都是农家得用的东西,不但数量多,而且还异常的精美,显然都是精挑细选过的。

孙少杰估计,母亲怕是舍不得用。

不到大哥结婚,别想让她拿出来。

在农村,惜物已经到了骨子里。

这时有走村的专业锯碗匠人,粗瓷碗碎了,都还要锔好再用哩。

“一碗传三代,人去碗还在。”

根本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更不用说更大一些的瓷盆了。

送了司机一条前门烟,好说歹说让他收下,孙少杰连着跑了三趟才搬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