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远近
看得近了没未来。
同样的,看得远了也没有了现在。
这就是矛盾。
国人早就发明了“度”这个词,作为衡量一个人本身,或是他管人虑事是否成熟的标志。
对于原西县来说,对外有建筑业为主的劳务输出保底,对内有青贮羊为基础的养殖业,加上在供销社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以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可以说,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根本不用考虑发展方向问题。
按部就班施政就好,根本不用急。
分田到户以后,农户余粮增加,纷纷开始了家庭养猪项目,作为增收的重要途径,少则一两头,多则七八头。
大约每两年出栏两到三次。
不知怎的,张有智突然觉得,原西目前的发展局面,都是田福军在任时打下的基础,意有未足,就想再进一步。
分析来分析去,就看上了养猪。
本来,家庭养猪是作为养殖业的重要补充存在,在青贮羊体系之外储备另外一条体系,以备不时,同时也作为农户增收途径之一。
所以,一直以自然发展为主。
张有智借鉴其它地方经验,想通过大型养猪场模式来加大出栏量,提高生猪养殖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占比。
“他们每年可以出栏两次,两年能出栏五次,对比咱们这里每两年两到三次的出栏速度,效率太高了!这同时也说明咱这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嘛。”
照例,张有智划道,孙少安落实。
于是,这项工作毫无例外的就落到了孙少安的身上,政策号召之下,包括县城在内,各乡镇接二连三的生猪养殖项目上马,一时之间猪场遍地开花。
但大型养殖哪有那么容易搞的?
跟农村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对比,大型养殖存在着一个截然不同的逻辑。
良种、饲料、疫病防治、猪场管理、上市销路等等,都是大型生猪养殖的关键环节,全是有重要技术支撑的存在,不是仅仅靠想当然就能行了的。
试行一年多,发现养殖效率提升比之农户虽然不小,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并且成本还要高于农户。
这就有些麻缠了。
好在孙少安是一位谨慎的人,项目上马之初,他就请教省农研所,为猪场强制配备了专业疫病防治人员,而且赋予了他们在养殖过程中的一票否决权。
如此,才有效避免了疫病出现。
偏偏总结时,有人提到要压缩成本,缩减包括猪场疫病防治人员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群情汹涌之下,孙少安有些独木难支,目前仍然在做最后抵抗。
若不是孙少杰当年搞掉李登云的余威仍在,结局还真不好说。
“不是应该提升出栏效率吗?”
田润叶无奈说道:“想尽了办法,都没有用,花费还大,听说外面都有独家饲料配方,咱们拿不到,没办法。”
“你负责的学校里没有相关人才?”
“他们?”田润叶疑惑。
“看来,你们光教了,没让他们练呀,这点以后要改。学生是最没负担和心理包袱的群体,也是最敢于尝试的人,虽然大多不靠谱,但总有奇思妙想出现,而那些,却是最宝贵的。”
田润叶催促,“哎呀,远水解不了近渴,你快想想办法呀。”
孙少杰无所谓道:“想啥办法?让大哥听他们的呗,等以后出了事啊,他们就该知道大哥的好了,那时候他再‘待回头,重收拾旧山河’,多好!”
田润叶捶了他一下。
“那怎行哩?你哥自己那关就过不了,再说那样多浪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