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感伤的事情,往往不是在眼前,而是在之后。”
“事实证明,孙权的此次退军,与之前轻视张辽的突袭一样,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在整个合肥之战中,孙权对于张辽这员猛将的忽视,可谓是从头到尾。而这种从头到尾的忽视,也注定了孙权在这一战中自始至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下达撤军的命令之后,孙权并没有吸取奇袭战、突围战与防御战中张辽一方越打越猛,而己方越打越糟的教训。或许,在他的认识里,仍然认为张辽的取胜和自己的败退,有着一丝运气的味道。”
“但是,运气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何况,张辽的眼睛里,可是敏锐得容不下一粒沙子。孙权下达撤军令的当天,张辽就发现了这一端倪。他发现,孙权统领的各路大军,已经纷纷退去,但是身为一国之主的孙权,竟然只带着少数将领在逍遥津桥北岸巡视。”
“其实,平心而论,这个过错还真是缘于孙权过于托大。孙权号令大军班师之后,自己仅仅带着一千多名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将领殿后。这种稍纵即逝的战机,被立于合肥城头的张辽看了个真切。”
“于是,张辽一声令下,守城兵马倾巢而出,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吴军实施追击战。”
“如果说,之前八百对十万的奇袭,张辽胜在出其不意和以气为先。而这会儿的七千对一千,张辽则胜在审时度势、适时出击。大家想也能想到,之前张辽的兵力,不管是八百还是七千,对于十万吴兵,一直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如今变成了七千对一千,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一旦抓住了这样的战机,张辽怎么可能会错失良机,怎么可能会让这憋闷许久的由劣转优从指缝中溜走。”
“于是,只在一刹那,张辽率领骑步兵实施闪电般的追击战。对面的吴军虽然是训练有素的虎士,仍然因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想想也是,十多天前,张辽领着八百死士就敢冲击十万吴军,阵前一举斩杀近卫军首领陈武。如今孙权托大,十万大军撤去,只留下一千近卫军,还是没有首领的近卫军,能挡得住张辽么?”
“答案是肯定挡不住!孙权身边的这一千虎士,虽然训练有素,但是面临张辽率领优势兵力的突袭,只有抵挡的份儿,根本无法还击。眨眼之间,前些天还指挥大军对张辽实施重重包围的孙权,就充分验证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一真理,被张辽的追击部队团团围在了中央。”
“这个时候,士气无比低落、看见张辽就像看见瘟神的吴军,已然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值此千钧一发之际,人才济济的吴国也不是一无是处,大将甘宁亲自擂响战鼓,鼓舞士气。另三员大将吕蒙、蒋钦和凌统,则带领人马奋力拼杀,试图为孙权求来一线生机。”
“历史证明,拼死一战,总会赢来一线生机。甘宁、吕蒙、蒋钦和凌统的拼死作战,确实为孙权赢来了生机。不过,当孙权等骑马行至逍遥津桥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李典率军拆除丈余,根本无法度过。”
“情急之下,孙权身边的近侍太监谷利立了大功,他让孙权松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则在后面不停抽着马鞭,想着借助马势,让孙权跃过桥去。”
“这一刻,奇迹发生了,孙权所骑战马,真的跃过了一丈宽的断桥面,与消遥津桥那边拥有三千人马的吴将贺齐会合,彻底安全了。”
“至此,历史又一次证明,一代雄主总是有老天庇佑,特别是身下坐骑。比如蜀国之主刘备,早年在投降刘表时,看上了刘表手下降将张武所骑白马。那时候,恰逢张武造反,刘备主动请缨亲征。一见此马极其雄骏,不禁大赞,此必千里马也。麾下赵云反应很快,立刻挺枪而出,只三合,便斩将夺马。凯旋后,刘表见了这匹马,也赞不绝口,刘备正好落得顺水人情,将此马送给刘表。不料,刘表谋士蒯越认为此马的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还举了张武骑此马而亡的例证,吓得刘表赶紧找借口还给了刘备。”
“于是,这匹的卢就跟定了刘备。谋士伊籍将蒯越说此马妨主的消息告诉了刘备,刘备却不以为然,照骑不误。后来,刘表手下大将蔡瑁设计谋害刘备,刘备慌从酒宴逃走,却慌不择路地走错了路,结果来到了檀溪之前。面前是宽约数丈的檀溪,后面是蔡瑁的追兵。刘备此时才想起伊籍所说的卢妨主的劝告,不禁泪流满面,一边疯狂地抽打的卢,一边大叫,的卢,的卢,今日真要妨我么?”
“话音未落,的卢忽然从水中腾跃而起,一跃三丈,飞上对岸,完成惊艳一跳。这之后,刘备更加不相信的卢妨主预言,对这匹救命的宝马无限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