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网开一面之力(2 / 2)

权道同谋 广渠门内 3852 字 2个月前

“不不不!”周春秋连忙否认,“大书记啊,我这就是在这儿狐假虎威而已。因为并不懂专业技术,我还怕我这个现场指挥掉链子呢。所以,您别给我记功啦,不追究我的过错就不错啦!”

唐卡这时在旁边听得真切,差点儿笑出了声。

别说,刚才自己对周春秋的那番“巧妙激励”还真是发挥了作用。

现在周春秋,肯定对王亦选感恩戴德。心里既惦记着自己编造出来的那“三好连赞”,而且对王亦选不追究“迟报之误”更是铭刻于心。另一方面,这种发自肺腑的诚恳,相信王亦选也能感觉得到。从而认为周春秋办事尽心尽力,绝对可以依赖。

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他之所以得意,不只是因为源于卡尔文?柯立芝巧训女秘书的国外案例,对于后来学习文史知识中很多中国古代典故,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第一个典故,是无缨之帽。

春秋的楚庄王时期,有一年国内发生了叛乱。楚庄王亲率军队前去平乱,凯旋后,他非常高兴,当晚在宫中邀请所有朝臣共享盛宴。

歌舞升平中,大家开怀畅饮,楚庄王的兴致也越来越高,让容貌出众的爱妃许姬为大家敬酒助兴。就在敬酒的过程中,突然有一股大风吹来,蜡烛全部熄灭,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这时,突然发出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一个人突然借着黑暗,酒胆大起,抱住了许姬吃豆腐。许姬受了惊吓,但聪明的她,于慌乱之中,扯掉了这个人的帽缨。

很快,重新点亮蜡烛后的大厅恢复了光明。许姬快步走到楚庄王身边,低声把事情告诉了他,让他一定要惩治这个色胆包天的恶徒。

可是,令人慢慢没有想到的是,楚庄王只微微一笑,示意她先不要声张,然后向群臣喊道:“群臣同乐,实乃快事!今晚不必行君臣之礼,大家都把帽缨摘下来吧。”

于是,群臣纷纷摘下帽缨,那位调戏许姬的人逃过了一劫。

宴会结束之后,许姬问楚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

楚王回答:“今晚开怀畅饮,酒后失礼是难免的,戏弄你的人犯下了欺君之罪,当众找出此人,必然要治他死罪。如果此人是有功之臣,治其死罪自然会让将士寒心。失去了人心,就等于失去了国家。”

听楚王这么说,许姬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却不曾想,之后不久,楚国与郑国交战,楚庄王率军出征。由于郑国早有埋伏,楚庄王被郑军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就在这生命攸关的紧要关头,竟然从楚军中冲出一位副将,拼死杀向郑军,护着楚庄王突围而出。回朝后,楚庄王欲重赏此人,却被此人辞谢。

楚庄王纳闷,怎么还有拒功不受的?再看这人,脸色微微一变,摘下了自己的帽缨。

原来,这位副将便是庆功宴上乘着酒兴吃许姬豆腐的人。后来被楚庄王借着所有人除掉帽缨,既留下了性命,还保全了面子,心中感激,所以拼死相报。

……

第二个典故,是孟德焚书。

孟德就是曹操。三国时候,曹操依据官渡之战逆转战局,最后击败了强大的袁绍。

在攻入袁绍的幕府之后,士兵搜到了一筐书信,拿来给曹操看,全是向袁绍示好之人写的。其中不乏现在跟随曹操的核心将相。

这时候,最近身的几个人给曹操出主意。无一例外的人,他们都建议曹操按图索骥,根据这些投降书信,把“内奸”一个一个地挖出来,做到正本清源,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忠心耿耿,不忠的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一贯疑心甚重的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让士兵把书信统统倒出来,堆得老高。就在大伙儿以为他要让那些“降者”一一前来认领的时候,这位曹孟德竟然不可思议地扔了一把火在书信上。

只一会儿,熊熊大火燃起,所有书信都付之一炬,灰飞烟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