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会议,三省六部的文武讨论。
魏浩静坐一旁,思考着后世治理中南岭的策略。
马师爷等人的分析,触及许多关键点,魏浩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各位,中南岭的问题,实质并非僚人叛乱,而是吐司官员的管理问题。”魏浩突然插话道。
中南岭的叛乱,一直未能根除,军队的介入只能暂时平息局势。
但实际上,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战乱不时爆发。
“陛下,确实,吐司与地方官员或有不足,但他们并非罪魁祸首。”兵部尚书道。
他误解了魏浩的意思,以为是在指责地方官员的不作为。
实际,中南岭的官员颇为尽职。
“你误解了朕的意图,朕是在询问,中南岭的官员是否能够自主决策?”魏浩追问。
那边的吐司,沿袭部落继承之制,犹如世家大族,由族人递相传位。
同样,官员亦由内部自行更替,朝廷不过在其上报的文书中稍作点缀,实质仍由内部掌控。
“那边地处偏远,且多为少数民族……”兵部尚书试图解释。
“少数民族自有其优待之策。然而,诸位是否清楚,正因为如此,那边才屡次发生叛乱?”魏浩皱眉,“正因为吐司与官员主导,而非百姓,诸位难道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吐司与官员,一律世袭,然而叛乱仍旧频发,难道不是他们的错?”
“这……”
“陛下的意思是,叛乱之源在于当地土司与官员?”马师爷沉声询问。
“不错当地吐司与官员世袭,势力深厚,为恶剥削百姓,逼得百姓揭竿而起。
然而,吐司与官员势力强大,当初夏国每次叛乱都出兵平乱,反而助长了他们的势力,以至于夏国朝廷治理始终未能除根,叛乱屡次发生。”
中南岭交通阻塞,据情报反馈,连报纸都无法发行。
地广人稀,山多林密。
“陛下,可有良策?”马一甲询问。
其实,关于当地官员与吐司的问题,他们也曾讨论。
只是,各地风俗不同,制度各异,距离过远,政令难以施行。
“改土归流!”魏浩提出建议。
“请陛下详解。”
马师爷等人面面相觑,一时没能领会魏浩的话。
“吐司的制度,朝廷难以变更,但官员制度可改。朝廷可自中央派遣官员,前往中南岭任职,数年后再调往他处。如此,中南岭之乱将渐次平息,终将成为大秦领土,而非如今状况。”
马太安:“陛下,此法甚佳,但也有其难处。中南岭官员世袭,恐怕不会同意朝廷派遣官员……”
魏浩:“我们能通过交易的方式进行合作。比如让中南岭某县的主簿到其他县担任县令,同时从中央派遣一位新主簿。必须明确,如果新主簿遭遇不测,升职的县令必须承担相应责任,这方案可行。”
策略要循序渐进,过于急躁会失败。
“按照这个方法,用不了多久,中南岭就能归中央直接管理了。”马师爷情绪激动道。
主簿的位置很特殊,既非正式官员,也类似官员。
这个职位虽然协助县令处理政务,但没有官方编制,朝廷并不认可其官职身份。
因此,即便中南岭的人认识到朝廷的意图,也会有人接受这样的条件。
这会导致内部产生分裂,朝廷派遣的人员将逐渐占据关键职位,并最终取代当地县令。
结果,中南岭将会重新纳入朝廷的管辖,叛乱问题也将被解决。
“对。”魏浩点头,“主簿只是个例子,其他官员同样可以替换。逐步进行,中南岭将被朝廷直接管辖,对其他偏远地区也可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