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凛冬将至(1 / 2)

东汉初平元年,七月。

青州,平原县。

正值秋收农忙,一名举止不俗,头扎深色巾帻,身穿黑底猎纹袍服,身材修长的青年,钩稽完田地,合拢集薄准备回去。

耕田老翁急忙放下手中农具,呼喊道:“刘县官请留步!”

拾起粮食,追了过去说道:“我等黔首身无一物,还剩交完赋税的稻粟,还请刘县官收下吧。”

青年搀扶老翁,说道:“老丈不必如此,劝课农桑保境安民,乃我本职,田赋既收,就无需再送粮食。”

老翁不乐意,拗执道:“刘县官自从您来了平原,又除匪患修陂池,还借牛、铁教我们秋耕种麦,不多取分毫。”

“如此恩德岂能不报,县官若不要,我也没脸再用农具。”说完,急欲跪下。

刘备掺扶住,叹气道:“如今青州粮食短缺,平原虽有薄收,果腹尚且不足,老丈又何须送我?”

说着将那袋粮食,塞进老翁手中,劝慰道:“只管留着谁也抢不了你,民以食为天,眼下世道不太平,多留点余粮为好。”

之所以这么说,

皆因青州刺史焦和为刷名士声望,大力支持关东诸侯讨董,在各处强征百姓存粮,活不下去的黔首,在黄巾的策动下揭竿而起。

老翁认为与其被恶吏强夺去,还不如送给爱民如子的刘县官。

刘备知此中曲直。

遂出言担保宽慰老丈。

老翁愣住了,眼眶泪水顿时流了下来,嘴唇抖动看着刘备。

擦拭过眼泪,仍然将粮食递举给刘备。

围过来看热闹的百姓越聚越多。

有的人仿效老翁,也将稻粟放在刘备脚下。

更有甚者觉得不够,急忙回家去拿。

见事态愈演愈烈,刘备怕等会不好收场。

望着老翁殷切的眼神,沉默半响,只得打开麻袋掏出一握粮食,高举半空,转头对围观的人群,说道:“老丈赠给刘玄德的粮食,我收下了。”

说完,将稻粟轻轻收拢,纳放在衣袖。

看着不肯散去的众人,刘备抬臂,顽笑道:“本县官袖口已盛不下,难道你们想叫我袖服裂开,裸胳膊回去不成?”

然后指向凑热闹的小胖墩,笑骂道:“阿鼠,你小子也来起哄,把家里吃的均给我,也不怕你那身肉给饿没了。”

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一番顽笑过后,刘备正色道:“现今青州各郡县时有叛乱,好在平原靠近黄河水系丰富,纷乱较少,但还需多备粮食,储存好耐旱麦种,我看近几年天气灼热异常,怕会有旱灾将至。”

其实就算刘备不提醒,耕种多年的老农,也察觉到了,近几年的天气反常,但谁也不敢妄下结论,也不敢和乡里农官去说。

本着多事不如少事的教训,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

没想到身为县官的刘备,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使得他们心里一惊。

话已经敞开。

不少人一时间,忧心忡忡,七嘴八舌道:“这天气的确异常反复,黄河水位都下降了不少……”

“不会吧,我记得青州好多年,都没有发生旱灾,过段时间下几场大雨就好了。”

“还是要多做准备,多修些陂池,否则干旱,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一旦起了旱灾,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他们当然比谁都害怕。

你一言我一语,众人都拿不定主意,最后都看向沉默的刘备,一齐拱手道:“还请县官明示,我等该如何是好?”

刘备说道:“修水渠、种小麦、多捕鱼。”

老翁无奈道:“县官有所不知,修水渠与种小麦,我们尚且能做,可对捕鱼一窍不通啊,又不熟水性,无法捕捞。”

任谁都知道河里有鱼,但鱼游得太快,他们又没那么识水性,每年河里都淹死许多想捞鱼的,反面例太多,不敢下水的大多数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

刘备笑着摆手道:“无妨,再过几日,你们就知晓我为什么会这么说了。”

刘备嘴角含笑,并不打算先透露出来,反倒卖起了关子。

见刘备待人没什么架子,有人壮胆问了一句:“县官,我不担心还未出现的旱灾,更担心黄巾贼过来,听乡里说那群贼寇过到处,如同蝗虫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那应当怎么办?”

刘备懂他们的担忧,知道历史上北海、东莱两郡干旱,使百姓颗粒无收。

黄巾军趁机席卷各处,掀起百万人。

逢旱必起蝗,两三年间,不知要饿死多少人,这是什么人间地狱。

刘备不由心底怒骂,青州的蠧虫吏官。

不少百姓早已饥寒交迫,还要横征暴敛。

高高在上的姿态,不知底层之苦。

刘备说道:“诸位放心,他处不好说,但在平原,只要有备在就不需害怕。”

“结束秋忙,再继续整军操练,唯有士卒强健兵戈娴熟,才好保家护田庇护妻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