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诡异的朝堂(2 / 2)

明明有些人赞同了,但赞同的人却比反对的人心里更难受,更希望唐寅这货死得远远的。

可就是在这么奇怪的氛围之下,唐寅当三边总制的事,在没经过几个回合的拉扯之后,就这么定下来,就好像显得这个人升三边总制是那么合情合理,没什么争议一般。

但明明他的争议是最大的。

在很多人看来,唐寅能应选成功,更多是因为多数人对他不了解,甚至对他的政治立场都不太明确,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是唐寅的人,毕竟他从当官开始,跟张周接触也很少,谁让他一直都在外面出使,是个标准的“外交家”呢?

至于他是不是张周的师弟,这个没人在意,那更好像是一种言笑,因为连谁是张周在道学上的师傅,都没人知道。

那件事,更近乎于戏谑。

对敌人情况不明,再加上双方在这件事上都有损失,或者说是各怀鬼胎,才导致唐寅升三边总制的事很快定下来。

随后朝堂上再商议大的人事安排,就只涉及到南京。

只在户部尚书佀钟乞老归田这件事上,皇帝再一次回绝,等于说……给了户部一定的准备时间,好像皇帝还没打算就靠这次,直接让张周身兼兵部和户部两部的尚书。

……

……

朝议结束。

大臣没有马上被准许出宫,他们会移步文华殿内,因为皇帝长期不临朝,导致有些事务被压下来,尤其是年后一些事,朱祐樘没有草率听内阁的意见,或是以司礼监直接朱批决定。

而是要让大臣进行一番探讨,有的事也没关白于内阁,等于说内阁的权力被进一步压缩。

皇帝没有往文华殿去。

众大臣从奉天殿出来,往文华殿走的路上,有人想过来问问刘健的意见,却被李东阳有意给挡开。

李东阳低声道:“若以唐伯虎为西北军务总制,会有何麻烦?”

显然在提前所有预案中,都没提到唐寅这个人。

他们甚至都准备过让张周为三边总制,商讨过有关的对策,可唯独唐寅……不是说他们瞧不起这个人,而是唐寅的情况很特殊,他人在辽东看起来是不可抽身的那个,且在资历和名望上,他跟王守仁、陆完等人的差距有点大。

这也就导致他们在朝堂上应对不足,在诡异氛围中,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接受方式。

那就是,不是陆完,就算真的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唐寅上位,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刘健道:“你应该问,如今户部的事务,该由谁来做主。”

“嗯?”

李东阳政治思维也是清晰的。

唐寅当三边总制这件事,既已无法挽回,那就先把事放下来,若是唐寅真不能抽身,最后还是要另择人选。

如果是,那也无妨,至少先把陆完按在了京师。

而陆完留在户部为左侍郎,加上佀钟退休在时间上已很迫切,那就导致户部很可能会完全落到张周手上。

“那右侍郎……”李东阳提出了新的见地。

我们先把户部右侍郎的职位,攥在手上。

毕竟陆完升了左侍郎,他的位置目前空缺下来,按照规则来说,应该由吏部先提报人选,然后在朝议时进行廷推,三人入围,最后从三人中选一人出来。

这是正常廷推的流程。

刘健道:“调唐寅去三边,事是定下来,但他的职位却仍旧没定。到底是佥都御史,还是副都御史,再或是右都御史前去,是继续为工部右侍郎,还是进一步为户部右侍郎,或是挂职于其它,都不定。”

李东阳问道:“那意思是说,陛下很可能是以唐寅为户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前去?那他的官职上,可比王伯安矮了一截。”

三边总制理论上,官要比宣大总制大。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他们在内部探讨谁来接替时,都会先预设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先当过六部侍郎,只有当过正职六部侍郎的人,才有资格挂六部左侍郎的职位去西北,且不用挂右副都御史,直接可以为右都御史,甚至是左都御史。

有过当侍郎的经验,也可以直接兼任户部或工部尚书,前去三边治军。

若官职太低,这涉及到几级跳的问题,没立过军功,上来让你连跳三级,先不论皇帝是否同意,就问你去西北,能服众吗?

你下面随便一个巡抚,都是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的,以平级的官职去,根本不能调遣三军,也不能对西北形成统筹。

刘健问道:“那陛下会不会以他为右都御史,甚至兼工部尚书前去呢?”

“不太可能。”李东阳明确道,“就算他当过蓟辽总制,在资历上也不足以直接跳升到尚书,哪怕只是兼任的,张秉宽升尚书遇到那么多阻力,就凭他唐寅?他有何资格?”

刘健道:“若陛下不以其为尚书,就会一定挂户部侍郎衔。”

李东阳想了想,点了点头。

皇帝现在明确要把户部拿到手里,既突然提了个唐寅上来,而又不能直接让唐寅挂尚书衔,那就让他挂正职户部右侍郎的官衔,听起来是最合理的。

至于是右都御史,还是右副都御史,好像又不是太紧要了。

刘健道:“找机会,去跟负图打一声招呼,让他想办法去信到宣府。”

“哦。”李东阳一怔。

随即他明白刘健的意思。

宣府毕竟严格来说,是西北储备粮食的重地,唐寅调西北,既是以户部右侍郎去,且还是实职并非兼职,那唐寅到西北之后,必定要以军粮物资调度为先。

若让唐寅这官当不顺,就要先从宣府下手。

但他们直接去命令宣府巡抚刘大夏则不合适,因为这属于明着挖坑,属于乱来。

可若是让已经退休的马文升,暗中去暗示刘大夏一番,那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当然,始作俑者还是他们俩,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传统文臣阵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