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朝廷外小朝廷(2 / 2)

……

……

乾清宫,朱祐樘单独召见刘健。

刘健本以为是要商谈有关朝廷大事,到了才知道,朱祐樘压根没有要跟他谈及一般朝务的意思。

朱祐樘除了召见刘健,身旁还立着萧敬和李荣二人。

“刘阁老,自从上听处设立以来,并未形成定制,曾经入值上听处人员,有武臣英国公、保国公,而文臣也有几人,如今正式入值的名为四人,但平时少有人在。”

上听处内,名义上入值的大臣,此时只剩下户部左侍郎王琼、兵部左侍郎熊翀。

再就是张周和李东阳。

但实际上平时只有王琼和熊翀会去上听处,也导致上听处在平时成为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衙门,尤其是非战时状态,近乎没人会把王琼当成上听处大臣看待,更多是把他当成户部侍郎。

刘健一边听着,一边也在琢磨皇帝的用意,他道:“陛下,上听处所设,本就是为疆场战事而论,如今西北大致也算太平,上听处或也无须保留。”

朱祐樘摇头道:“朕的意思,是让上听处定下入值的规矩。朕不是要削内阁的权限,朕的意思,是要保障边镇的安稳。”

刘健心里涌起一股恼意。

皇帝看起来是在跟他商议,但其实更多是通知一声。

朱祐樘道:“如今上听处轮值几人,朕要做酌情的撤换,除了秉宽之外,剩下几人都可以先调回原职。”

“陛下?”刘健没听明白。

只留平时不怎么管事的张周,剩下几人都回归原职?熊绣和李东阳干回老本行也就算了,王琼好像是张周身边的“头马”,在上听处和户部做事也算是尽职尽责,尽管最初时候很多人觉得王琼升户部左侍郎是跃升,人心不服,但随着王琼在户部和上听处做出成绩,连朝中挑三拣四的传统文臣,也不得不认可王琼的能力。

朱祐樘道:“上听处并不像阁部,朕的意思,随时可以做更迭。朕还点了几个人,刘阁老你认为如何?”

说着,朱祐樘对一旁的萧敬摆摆手,随即萧敬拿起一份只写了几个名字的名单,转交给谢迁。

谢迁看完上面的名字,不由眉头紧皱。

张周、陆完、秦纮和唐寅。

“刘阁老可是认为,这几人有何不妥?”朱祐樘问道。

刘健心说,陛下你要把上听处搞成跟我们内阁平起平坐的衙门,把张周放在里面就算了,秦纮人在三边当总制,怎可能身兼上听处大臣的身份?至于陆完和唐寅……这两个是什么鸟人?

朱祐樘不等刘健回答,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秦纮在三边,请辞多次,以年老体迈为由,希望早些致仕还乡,但朕认为,应该给他一定的荣光,调回京后,入值上听处也是朕对他的看重。至于陆完,先前鞑靼寇边时,他镇守内三关也算是有功勋在身,此番以他作为平时处理上听处公务之任。”

“至于唐寅,虽然资历不足,但好在已经过多番历练,他此番回京之后,朕准备以他为工部郎中,入值上听处的同时,再调给他督办京师周边铸炮等事,朕也准备将易州山厂的差事交给他,可酌情擢升为工部右侍郎。”

大明的提督易州山厂,是负责京师柴炭等事的,在景泰时可挂职工部尚书来督办,而在弘治中叶时,普遍是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去提督。

如今大明的用木炭少而用煤炭多,事务多在西山完成,唐寅以目前的资历,根本不足以提升侍郎,但要是挂职个工部右侍郎去提督易州山厂,则合情合理许多,毕竟不是正职的右侍郎。

刘健道:“陛下是已经决定了?”

“朕是在与你商议。”朱祐樘听出刘健的话语中是有情绪的,他没有刻意去安抚,言语却还是相对温和的。

刘健整理措辞之后才道:“老臣认为,这几人都并非入值上听处的最佳人选,若以其几人入值,则怕会形成党派之见,也怕出现结党营私之事。”

朱祐樘道:“刘阁老是怕秉宽对他们的影响太深,他们都会以秉宽马首是瞻,形成朋党?”

刘健没回答,但也等于是默认。

“对了刘阁老,朕还准备以王琼去西北,替换秦纮,你认为如何?”朱祐樘终于把之前刘健心中的一个疑惑给解开。

那就是王琼干得好好的,为何要把他的职位给下了?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让王琼去西北接替秦纮,那如此一来……宣大和三边的军政,名义上都要被张周所把持了。

“朕也不是马上要将此事定下,毕竟朕已经有决定,以秦纮为提督各边镇的统帅,主持此番出击巡兵之事,此事早也要到六月底,晚可能要到入秋之前才能彻底定下。刘阁老最近也可以思量此事,回头也会拿到朝堂上去商议。”

朱祐樘看起来很尊重大臣的意见。

但刘健知道,既然皇帝已经做出这种安排了,那多半是改变不了。

刘健问道:“陛下,老臣知悉,内三关提督军务之事,如今已取消,不知陆完回京之后,作何安排?”

朱祐樘似乎早有定案,当即便回道:“以他为户部右侍郎。”

刘健一听登时有些急了,急忙道:“户部右侍郎王俨升任此职尚未有多久,且做事勤恳有度,何以要将其撤换?”

“刘阁老多虑了,朕不是要让王俨卸职回乡,之前大同巡抚一直出缺,由新建伯兼任之,朕想的是,派个能做事的人过去协助他,由王俨去朕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刘健听了不由苦笑。

大明官职升迁的规则,通常都是左布政使升巡抚,再由巡抚升侍郎,而现在反过来了,正职的户部右侍郎调回去当巡抚,王俨作为大明的老臣,资历相当丰富,居然是去给初出茅庐的王守仁打下手?

而且以大明六部侍郎以上官员任命的规则,都是出缺之后再商议人选,而现在皇帝是直接为了替换而替换,有点不把王俨等传统文臣当人的意思。

“王琼调任三边为总制后,他的户部左侍郎位置,朕打算以许进来替代。”朱祐樘道,“如此再有陆完升任右侍郎,户部的事,朕大致也就不用担心了。”

刘健也听出一些苗头,虽然许进名义上是传统文臣,但眼下跟新派的人走得也挺进。

主要是因为许进看不到晋升左侍郎或是尚书的机会,想办法在往张周阵营靠拢。

而再把一个标准的张党成员陆完安排在户部,那就等于是把户部尚书佀钟给架空,而且是继续架空,前有王琼后有陆完……此时或者皇帝需要调拨钱粮什么的,还有阻碍,但随着时间推移,刘健心知将来皇帝要把财税和府库大权牢牢掌控在手。

“陛下,如此重大之事,应当于朝堂之上详细商议为妥。老臣一时不知如何回禀,还望陛下恕罪。”

刘健有点心灰意冷。

皇帝现在只相信张周和跟其走得近的人,越来越不把传统文臣放在眼里,这在他看来是乱政之始。

朱祐樘道:“有的事可以拿到朝堂上去说,有的就不必。朕与刘阁老商议,就是为获得你的支持。朕这两年身体大不如前,也在想,朕也是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统草原的一天,也希望刘阁老能给朕这个机会。”

刘健心说,你才几岁?你的有生之年很可能是几十年,而我的有生之年也没几年了。

我还不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文臣势弱,被一群武勋和佞臣踩在我们头上呢!

“老臣当竭尽所能,但有关朝廷用人之事,还应从长计议。”刘健也只能拿出一种看似没什么实际用途的执拗,来对抗皇帝的偏听偏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