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第一周的北美电影市场完全被“生死时速”所引爆,而本周的票房总和比去年同期增长四十个百分点,前十二名的票房总和则暴增了百分之九十七,由此可见1994年的六月第一周到底是多么热闹了。
“生死时速”用实际表现征服了观众们,同时也证明了二十世纪福克斯之前的宣传是正确的:这的确是一部质量过硬的作品,在首映周末观看过的观众们迅速就将电影的出色口碑传播了出去,而电影在影评人眼中也得到了一致赞誉的新闻更是让无数观众趋之若鹜。
一部就连影评人都称赞的动作电影,一部就连女性观众都喜欢的动作电影,一部与当今主流截然不同的动作电影,究竟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呢?首周三千万级别的票房表现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第二周的票房跌幅到底有多么出色,这才是重点!
所谓的票房跌幅,其实也就是电影的长线卖座能力,艺术电影靠口碑靠影评,爆米花电影靠观众靠特效靠话题。一般来说,正常的爆米花电影票房跌幅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都是属于不俗表现,但这并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首映票房就突破一亿门槛的那些作品,次周票房跌幅能够控制百分之六十以下都是十分出色的数据了;再比如说喜剧电影和恐怖电影,由于目标群众就是特定群体,所以次周跌幅只要能控制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就是胜利了。
票房跌幅与题材本身、与首周票房表现,都是挂钩联系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次周票房跌幅和第三周票房跌幅衡量标准也会有所变化,但整体而言,能够将次周票房跌幅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就可以称得上是“出色”了,这也意味着电影的长线卖座能力承受住了考验,电影最终票房是值得期待的数字。
这也是各大电影公司对于电影档期如此敏感的原因,因为下一周上映的作品就将会对本周上映作品的次周跌幅产生巨大影响,比如说“真实的谎言”就在下一周上映的话,那么本周上映新作能够将次周跌幅控制在百分之四十五都是一次胜利了。
所以当初在电影档期的盘算之中,大家都把“生死时速”当做了软柿子来捏,因为“小成本制作的动作电影”,实在是没有票房吸引力,即使由雨果担纲主演也不行。
但实际情况却是,“生死时速”的表现出色得足以让各大制片公司都把眼珠子挖出来,哥伦比亚影业一方面庆幸着“狼”不用正面应对“生死时速”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又开始担忧“狼”将会在接下来一周和“生死时速”展开殊死搏斗。
这就是六月第二周媒体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了,当“狼”碰上“生死时速”,当杰克-尼科尔森联手米歇尔-菲佛碰上雨果-兰开斯特,当迈克-尼科尔斯再次面对雨果-兰开斯特,当七千万美元大制作遇上两千八百万美元的小成本,最最重要的是,当首映式应对次周上映,结果将会如何呢?
原本媒体毫无悬念地都看好“狼”实现横扫,至少可以期待两千万级别的首映票房,而且大家都认为,“生死时速”进入上映第二周之后,很有可能受到同类型作品“狼”的猛烈冲击,票房跌幅超过百分之五十,票房完全崩溃。
但现在,却没有人敢铁口直断了。“生死时速”首周三千万级别的票房,就算票房跌幅达到百分之五十,次周也有一千五百万的票房,那么“狼”能否产生足够的冲击力,依旧按照媒体期待爆发出两千万级别的首映票房就成为巨大疑问了。
可是“纽约邮报”还是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狼”身上。
面对“生死时速”在上映首周的票房爆发,“纽约邮报”实在很难用任何负面词汇来形容,因为票房永远是最具说服力的数据,是黑是白全部都通过数字来表现,没有狡辩的余地,也没有辩解的空间。这也是“纽约邮报”选择了票房来设立赌局的原因,因为结果一目了然。
科林-迈勒原本是想要用票房来让雨果哑口无言,让雨果的伶牙俐齿毫无用武之地,但现在却似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对“生死时速”首映三千万级别的票房,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出任何有效的评论。
既然不能攻击“生死时速”的首映票房,科林自然把所有期望都放在了次周票房跌幅上,也就是希望“狼”能够完成对“生死时速”的狙击,虽然这看起来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并非是无法完成的。
于是,“纽约邮报”专门撰写了一篇评论对“狼”大加褒奖,从投资到卡司,从剧本到制作,狠狠地夸奖了一回,并且认为“狼”的首映票房很有可能取得两千五百万以上的出色水准!
如果“狼”的首映票房表现出色,那么相对应地自然就是“生死时速”的票房引来雪崩式的跌幅。在“纽约邮报”看来,“生死时速”的次周跌幅很有可能超过百分之六十,这对于一部商业动作电影来说是可能出现的跌幅,而一旦“生死时速”跌幅超过百分之六十,也就意味着一亿票房的希望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