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艰苦的拍摄(2 / 2)

这一段故事,很平和,景色也是非常的美丽。

拍摄也是非常的顺利。

这一段戏在水源保护地寒山湖拍摄,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拍摄完成新龙国刚刚成立不久之下这

段难得和平的引子戏份。

伍千里带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乡,见到年迈的父母,以及调皮捣蛋的弟弟伍万里。

但是,很快。

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了。

伍千里被紧急召唤归队……

随着战争的爆发,整部影片开始进入大场面阶段。

而且这些大场面,将从这里开始几乎持续了整部影片。

以丑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气势汹汹的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

丑国的上将麦克阿瑟更是声称,要在圣诞节之前结束这场战斗,让士兵们都能够回家过圣诞节。

丑国的士兵们同样是信心满满。

确实如他们所料,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

10月1日丑军越过北纬38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龙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彼时的龙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

面对当时最强大的丑国,龙国态度强硬,严正指出:“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丑国来管。”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丑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最终,龙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而影片中的主角伍千里,作为龙国解放军第九军团第七穿插连的连长,自然是要带领着他的连队,参与这场艰苦卓绝的跨国之战。

其实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联动。

就是这里的第七穿插连,其实就是《士兵突击》里面的钢七连。

当初许三多在入连的时候宣誓的时候,跟着喊:

“我是钢七连第四千九百五十六个兵!”

当时的许三多,也许还不明白,这个编号的意义。

事实上,它们不单单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更是一种富有英雄价值的精神!

“我是第七穿插连,第一百三十五名战士,梅生!”

“第二百二十一名战士,余从戎!”

“第二百八十名,平河!”

“第十七名战士,雷睢生!”

“第一百六十二,伍千里!”

“第六百七十七名,伍万里!”

在前往战场的火车上里,第七穿插连的志愿军战士们一个个报出自己的编号和姓名,热血而富有力量,令人动容。

在拍这一场戏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被感染了。

“列兵许三多,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从此后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第七穿插连的结局已经注定,整个连队几乎全部牺牲。

所以,在他们一个个喊出编号的时候,是那么的令人动容……

接下来的朝鲜战场,用艰苦卓绝甚至不足以形容。

而整个摄制组也转移了拍摄地点。

因为随着战事扩大,出现了东线战场,该地属于高寒区,冬季气温在零下几十度,自然环境、战场环境非常残酷。

为了匹配影片中的环境,剧组转移到了丹东拍摄。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一部分。

战斗打响的时候,司令员宋时轮率领的志愿军第9兵团,已在朝鲜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设伏整整六天六夜。

他们的对手是美军

陆战一师和第三、第七步兵师,以及南朝鲜第一军团。

双方军事装备堪称悬殊。

对方都是飞机大炮坦克等高科技武器,而龙国军队人就还是以枪和炮弹为主。

巨大的差距,从双方士兵的衣食待遇上就可见一斑。

从华东急赴朝鲜战场第9兵团,不少官兵还穿着单衣,他们的食品是冻成了“冰疙瘩”的土豆。

而同一战场上的美国兵,住的是生着柴油炉子的保暖帐篷,穿的是厚厚的鸭绒服,每人每天可以领到净重227克的3个at系列罐头和3个biscuit系列罐头,还包括糖果和咖啡、可可粉或柠檬粉等速溶饮料……

这些,在拍摄的时候都有所体现。

而战场上的惨烈,更是让人光是看着都惊心动魄,不忍直视。

长津湖地区地势险要、气候寒冷,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军情紧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义无反顾奔向这片高原,在自身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攻坚火力不足、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冒着敌人的强大炮火和密集弹雨,以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向敌人发起冲锋。

整部影片主要聚焦第七穿插连……

刚到片场,剧组就遭遇了接近零下三十度的超低气温考验,更曾直面沙尘暴、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挑战。

还有四十万坪的拍摄场地,数量巨大的剧组工作人员,还有不得不面对的恶劣天气……等等这些,都给拍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剧组不仅要宏观安排上万名来自国内外的临时演员们,还要去应对意料之外的恶劣天气。

一次,剧组刚刚布置好的场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完全破坏毁灭,直接让置景组崩溃了!

负责置景组的副导演黄建新也崩溃了,他在八一厂工作多年,更是从事电影工作四十余年,但仍然找到陆离,感慨这部影片的拍摄难度:

“这个戏的难度太大了,已经超出了我的经验范畴。每天动辄几百上千人,有时算上工作人员有六七千人在现场工作。而且有大量的夜景,难度非常非常大,这一系列都超出我们拍电影的常规范围。”

陆离点头:“老黄,想想七十年前的志愿军战士们吧,他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打赢那场战争的?他们能打赢,我们打不赢?”

黄建新听罢,顿时又来了勇气。

是啊!

光是拍摄,都已经如此困难,可以想象,当时面对武器装备优于自己数倍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面临的是何等挑战与困难?

七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远赴战场,为国而战,他们用牺牲和奉献换来山河无恙,现在,只是重现那一段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难道都做不到吗?

拍摄志愿军们的故事,志愿军的精神,同样鼓舞着每一个人。

越是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就越是感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伟大。

志愿军们能够在军事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他们能打赢,我们打不赢?

陆离的话,重燃了黄建新的勇气,也重燃了整个剧组的勇气。

就算条件再艰苦,他们也要完成影片的拍摄,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刻画出英勇的七连志愿军战士,以此致敬伟大的英雄先辈,致敬伟大的胜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