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小姑命大,双手抓住的牧羊棍,被众人合力拉了上来。
只见小姑面色紫青,嘴唇发白,在众人的多番呼唤中渐渐苏醒。
小姑并不像众多电视剧里的溺水情节,并没有连续呛水,更像是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王琁的身边躺了好久,直到眼神里慢慢有了光,有了生机。
时间差不多已经过了中午,王琁和小姑经历了一番死里逃生,都怕被家里人发现去林场、河边玩的事情,也顾不上不适的身体,赶忙拎着战利品回家。
一边抄小路往回走,两人还一边相互交代,绝对不能把这件事说出去。
回家后,母亲已经和妹妹吃过饭,在一旁橙黄色的木质沙发上看电视。
目前看了王琁一眼:“你说你这孩子,有跑哪儿疯玩去了?作业不写,饭也不吃,浑身脏兮兮的。”
王琁没有吭声,把塑料袋子里的蘑菇和蝉蜕都放到了门口正对着的长桌上,然后下意识的走到母亲傍边:“妈妈,我回来了了,头好疼。”
玉华赶忙起身,摸了摸头,有点烫,赶紧给王琁找来退烧药服下。
王琁吃了药,依偎在母亲怀里,有种劫后余生的幸福感。
一觉醒来,母亲已经从大街上几个放羊人的八卦新闻中了解到了女儿的溺水经过。
母亲并没有打骂,只是郑重的用王琁的亲身经历嘱咐她:“小孩子天性都爱玩水,妈妈小时候和你一样,但是一定注意安全,你可以去上游和大家探索、冒险、一起玩,但是以后绝对不能去下游了,有些禁忌不能尝试,否则可能就没这么幸运,更不会有机会再见到妈妈了。”
王琁懂事的点了点头,纵使有一颗不安的追寻、探索之心,却对生命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敬畏!
自此,她再也不去踏入下游深水区。
人的一生,为事业、为家庭、为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寻觅,有时候明知是错、遍体鳞伤,终究不愿意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
小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生养自己的穷乡僻壤。
长大后,真的离开了,才发现,无论外面多么的繁华多彩,自己仍旧是摆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凄凉。
乡愁,如梦随行,心心念的,依旧还是那个有山、有水、有树林的故乡。
记忆中,王琁在故乡的时间并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求学中摸索度过。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母亲就把她送到了县城实验小学旁边的亲戚家,这个亲戚王琁一直叫爷爷,这个爷爷是旁边实验中学的优秀数学教员,也是母亲的远房亲戚。
在此之前,王琁的表姐、表哥都是通过这位爷爷的补习,进入重点小学、考上重点中学、最终两人分别成为的北大研究、天津大学的博士。
王琁的母亲,同样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学识与未来,煞费苦心的将女儿从乡间小学搬到了亲戚家,大有孟母三迁的气概!
一切为了孩子学习,自此,王琁开始了漫长的寄宿学习生涯。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王琁的记忆里,除了周末、放假很少回家。
现在回想,每每觉得,中国式教育,几乎把我们生命至少是三分之一时间都利用在学习上。
活到老,学到老,对未知事物的追寻与学习,何尝不是如影随形。
总是在追求、探索。
很多时候,人在征途,异常艰难,如同老牛耕种,被现实压弯了头,被经济捆绑了身躯,使尽浑身解数,欲求一份相对合适的回报,可最终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人真的是蛮有意思的生物,对于生存境界的追寻,总能兵行险招,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时候总会不经意的去想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马斯罗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支配人生活追寻的理论基础。
但是,生活在大山里、偏远农村的一些人,未必知道何为需求,更不会去了解需求层次理论。
生活就像是以时间为维度,在不断的追寻中成长,见证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
那么,人们都在寻觅什么?
小时候,幻想并期待长大,人们寻觅成长;
成长中,渴望并掌握知识,人们寻觅学识;
工作后,理解并实践所学,人们寻觅务实;
感情里,爱与被爱尽尝,人们追寻觅情;
家庭上,亲情与爱情交织,人们寻觅幸福;
事业侧,背叛与竞争同在,人们寻觅胜利;
暮年近,养生与修身互进,人们寻觅健康。
人,是贪心的,一生都在寻觅,得到却从未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