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求订阅】
“这是我们初步拿出来的,激光系统设计方案,麻烦徐教授先看下。”
“有不合适的地方尽管说。”
2015年6月17日。
周三。
临近端午佳节,徐源却被赵翔教授,邀请到箐华物院研究室。
参与稳态微聚束,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开发会议。
在差不多之前的三个月时间,徐源配合赵翔先后彻底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
只需要再解决用于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设计,便能够正式使用储存环,完成稳态微聚束的工作机理验证。
届时才能证明自己的概念。
并进一步发掘其中价值,在国内建造自己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省得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还要跑到海外,借用别人家的储存环。
验证稳态微聚束,实验中研究团队需要借助波长特别的激光,操控储存环内的电子束,使电子束绕环一整圈后形成精细的微结构,也即微聚束。微聚束会在激光波长,及其高次谐波上辐射出高强度窄带宽相干光。
实验通过探测该辐射,来验证微聚束的形成。
因此激光系统的设计比较重要,这是能否成功验证稳态微聚束的前提。
现场除了赵翔和徐源外,还站着几位博士生,都是赵翔带的学生。
他们出现在这里,倒不是说能给项目帮忙,主要是不希望学习机会。
这几个月通过和徐源的交流讨论,赵翔对徐源的高能物理水平很是佩服。
甚至有时,都会出现中自愧不如的感觉。
尤其某些思维上面。
明明自己在高能物理领域,都已经研究了半辈子。
还经常到海外访问,汲取海外的先进经验,结果某些理解还比不过徐源。
若徐源擅长的领域是高能物理,这也就罢了,权当做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关键徐源擅长数学。
所以想到今天讨论的内容,他便特意把自己学生喊了过来。
刚好能听下徐源的讲解。
提升自身认知。
好对物理有更深的理解。
徐源刚进来时,便注意到了这些学生,几双目光全都直勾勾盯着他看。
丝毫没有转移过视线。
似乎生怕不认真,不小心错过什么重要内容。
当然他并没有多说什么。
目前自己在学校里,还未带过研究生博士,只是有时给学生指导下论文。
真有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东西,他心里是高兴的。
接下来的时间,徐源也不再迟疑什么,接过设计方案认真查看起来。
这时整个研究室,则显得非常安静。
尤其几个博士生,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徐源。
他们很清楚,今天的机会有多么宝贵。
要不是有导师牵线,想坐在这里只怕没那么容易。
谁不知道徐源如今的名气,年仅三十岁便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别人望尘莫及的学术成果,就连很多教授都希望和徐源交流讨论。
徐源自然不清楚,现场几人是怎么想的,同时也根本不会在意。
哪怕发出动静,也影响不到他。
目光落在设计方案上,很快便沉浸其中,注意力高度专注起来。
进入到深度学习状态。
整个人的感知早已和外界脱离,视线中仿佛就只剩下设计方案。
赵翔注意到徐源认真的状态,心里也颇为羡慕。
能这么快沉下心,哪怕后天自行训练,也很难能达到这种程度。
唯有天赋出众方可。
不得不说,赵翔不愧是提出了稳态微聚束,在激光系统设计上,确实让人挑不出毛病。
基本都符合相关实验验证理念。
最终在波长上面,徐源稍微组织下语言,收回目光后说出自己看法。
“这份激光系统设计方案没问题。”
“特别是赵教授你熟悉柏林储存环,可以结合储存环进行设计。”
“以求让验证实验更顺利。”
“倒是在激光波长上面,我有些更适合的想法。”
“可以将波长保持在最适合的纳米长度。”
赵翔把徐源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对徐源认可这份设计方案暗自欣喜。
同时得知激光波长问题后,脸上表情更是浮现出期待之色。
连忙示意道:“徐教授尽管说,刚好我们讨论下。”
话音刚落又扭头看向那几位博士生,不忘特意嘱咐了句。
“你们都要好好听,徐教授的指导,其他人可没有这种机会。”
“导师放心,我们肯定认真听讲。”博士生齐声道。
“不用这么严肃,当做正常讨论就好。”徐源闻言连忙摆摆手说。
接着便也不再耽搁什么,当即结合赵翔的设计方案讲出自己的想法。
能看到满脸认真的赵翔,听完后眼睛越来越亮。
显然也意识到了徐源的方法价值。
后面更是主动参与讨论,和徐源进行更详细交流。
最终这场激光系统设计方案讨论会议,足足持续了快三个小时。
快到吃中午饭时才结束。
不过收获也是良多。
赵翔对激光系统设计方案,不但进行了优化,对后面的实际验证也更具信心。
……
接下来的时间,赵翔研究组也很效率,完成激光系统后便开始和柏林方面对接。
准备着手进行验证实验。
尽管这个流程不会很快,还涉及到和储存环的对接工作。
但在赵翔看来已经非常迅速,几个月的时间便有可能让概念变成技术,这在他以前的项目上,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对此赵翔将功劳归咎到徐源身上。
毕竟要不是有徐源的帮助,实验进度不见得会这么顺利。
事实证明杨老的眼光确实不错,给他推荐了一位很适合的帮手。
而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海外的储存环,和自家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需要照顾对方的科研时间项目,很多时候哪怕这边准备妥当,也必须浪费时间耐心等待下去。
只有储存环空闲下来的时候,才能给赵翔他们验证稳态微聚束概念。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往返两地。
因此具体的验证环节,徐源并不参加。
有赵翔全权负责即可。
反正面板进度条在那放着,稳态微聚束概念的验证成功。
是板上钉钉的事。
最该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这项技术价值。
就这样。
当时间来到月底,赵翔研究组便前往柏林,首次开始实验的事。
至于徐源人则在金陵市。
自从上次隐身无人轰炸机首飞成功,并表现出了优异的隐身性能,使得国内最先进的地面雷达模组,都没法在短距离发现。
这对张光意院士所负责的地面雷达研究团队,可以说是不小的打击。
他们主要负责的项目便是地面雷达模组,能够依靠雷达车快速布置。
在战争时期,负责侦查敌人的飞机,确保范围内的安全性。
所以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管国产隐身飞机的,隐身性能有多优秀。总之只要掠过地面雷达范围,就要被及时侦查发现才行。
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不是说明飞机隐身性能多么优秀。
而是他们的地面雷达车不够先进。
也只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苛要求,才能保证地面雷达的强大性能。
就拿先前刚成功首飞的,国产隐身无人轰炸机。
单论其隐身性能,或许能排到全球首位,但海外的幽灵战略隐身轰炸机同样不容小觑。
其同样只有0.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面积,就如同天空中一只麻雀。
必须研发出更加强大先进的地面雷达,才能保证让幽灵无所遁形。
为此张光意带领团队,在最近这段时间内,都在想办法提升地面雷达的性能。
尽管已经顺利明确了方向,却仍存在些问题,导致暂时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张光意便想到了徐源,所以特意发出邀请。
希望能寻求徐源的帮助。
毕竟谁不知道,当初正是徐源为歼20设计有源相控阵雷达,使得国产雷达技术迎来新的突破。
徐源接到张光意的消息时,刚好赵翔这边准备出发去实验验证。
想到自己没什么要紧的事,便同意了下来。
对于国产雷达的研究,他还是比较重视的,具备着很高的战略意义。
地面雷达能变得更加先进,便可以使用到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上,使得飞机的雷达探测距离更远。
如此面对敌机的时候,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好比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五代隐身战斗机,若雷达在原本程度上再次加强,其所能发挥出来的战斗力,想必会实现全球断层领先。
远远超过海外的其他战斗机型。
于是在专职司机王飞的陪送下,徐源很顺利便到达了金陵市。
并直接前往第十四研究所。
作为电子科技集团旗下重要研究所,主要从事微波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研究。
是国内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创始者。
当徐源到达目的地,刚从车上下来,便看到了视野中前来迎接的熟人。
站在首位的正是张光意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