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七宗罪(2 / 2)

宋士 浮沉的命运 4324 字 1个月前

果然是一针见血,唐恪的这一番话,让赵桓冷静了几分。

王松再忠诚,一牵扯到皇位和皇室的安危,任是君王都要多疑几分。

唐恪继续道:“陛下,微臣以为,王松拿着朝廷的银两,去救济军士,收买人心,使将士们只知有王松,而没有天子。王松沽名钓誉,笼络人心,朝廷名誉扫地,天子颜面尽失,王松此举,其心可诛。”

赵桓点点头道:“卿家所言有几分道理。看来宣抚司兵马收隶枢密院,已是势在必行。关于此事,众卿家有何意见,不妨都说出来。”

耿南仲上前奏道:“陛下,臣举荐张俊为河东、陕西宣抚使。河北路忠义军,兵锋正盛,陛下应派文武要员,前往忠义军军中节制,以免养虎为患,流害无穷。臣觉得太常寺少卿张浚不错,可以为河北宣抚使,请陛下圣裁!”

李纲和唐恪对视一眼,一起上前道:“请陛下委任大臣,前去节制河北忠义军,收于枢密院之下。”

其他大臣也一并上前道:“请陛下三思。”

赵桓心中冷笑。正是耿南仲推荐的这个秦桧和张俊,扣兵不发,致使王松战死,却把锅甩在了皇太子身上。如今,一个河东都统还不甘心,还要河东、陕西宣抚使,这不是要赶上王松了吗?

区区一个张俊,又有何战功,能得到如此高的官阶?

“耿相公,这张俊不也是武官出身吗,他和王松又有什么两样? 你说说,他有什么战功,可以身居如此高位?”

赵桓带有几丝戏谑的言语,让耿南仲心头剧震。看来天子对自己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

往日他举荐人臣时,天子都是虚心接纳。这一次,却是当殿给他难看。

“陛下,张俊在太原城安抚众军骚乱,整肃诸军,功不可没。他出任河东、陕西宣抚使,并无统兵之权,还请陛下明鉴。”

唐恪适时站了出来,替耿南仲挡了一枪。

“唐相,你这出来的倒是时候啊!”

赵桓轻轻一笑。唐恪面红耳赤,一颗心都提了起来。

看来,君王不仅对耿南仲,连对自己,都已经心存不满。

伴君如伴虎,处境堪忧啊。

心里面虽然不满,表面上的事情,赵桓还是要走走过场,以免让群臣喋喋不休。

“朝廷自会另遣大臣,前往河东、河北两地,收集军权,节制诸军。陕西糜烂,夏人虎视眈眈,也需派大臣前往节制。众卿家议一下,看何人合适?”

宇文虚中上前肃拜道:“陛下,臣举荐太常寺少卿张浚为河北宣抚使,节制河北两路地方诸军;另外,臣举荐宇文虚中为陕西宣抚使,节制陕西诸军,请陛下恩准。”

张浚本就是河北忠义军监军,由他出任河北宣抚使,节制岳飞诸将,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李纲上前道:“陛下,太常寺少卿张浚轻锐好名,军伍经历匮乏,非是一方镇抚之资。金人精锐尽集于幽燕之地,克日就会南下。臣举荐原四壁守卫使刘韐为河北宣抚使,以备金人,望陛下恩准。”

靖康元年,金人第一次南下侵宋,姚平仲劫金人营寨大败而潜逃,作为支持者的李纲被太常寺主簿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李纲不久被贬。

如今李纲重回中央中枢,作为清流之首,自然要和这些主和派较量一番。此举虽有报复张浚的嫌疑,但刘韐久经战场,显然要比张浚合适一些。

赵桓点点头道:“李卿家所言甚是。刘老将军庄重宽厚,素知兵伍阵仗,确为领兵的不二之选。但刘老将军已年过七旬,身体堪忧,思之让人唏嘘。”

他看了看殿中诸臣,沉思了一下道:“宇文虚中、张浚听旨。”

殿中大臣瞬间安静了下来,宇文虚中和张浚一起上前肃拜道:“臣等听旨!”

赵桓道:“同知枢密院事、两河、陕西宣抚使王松所部忠义军,置于枢密院治下,皇太子赵谌回京,另有委派。宣府判官张叔夜为河东宣抚使,张俊为宣抚副使、河东忠义军都统。南京总管宗泽为河北宣抚使,太常寺少卿张浚为河北宣抚副使、河北忠义军监军,节制河北众军;签书枢密院事宇文虚中为陕西宣抚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为宣抚副使,节制陕西诸军。”

宗泽、宇文虚中、刘光世、张浚四人都是大喜过望,一起上前肃拜道:“臣等领旨谢恩。”

李纲脸色缓和了一些。河东忠义军归于枢密院之下,张叔夜接替王松的位置,皇太子回京复职。河北由宗泽节制,宗泽刚直豪爽,虽是文官出身,可沉毅知兵,总算可以让人放心些。

殿中诸臣都是上去祝贺,赵桓眼光扫过殿中诸人,也是颇为得意。

耿南仲和唐恪、秦桧几人,都是上前祝贺。宗泽虽然做了河北宣抚使,张浚只是河北宣抚副使,但二人终归都是士大夫出身,宗泽年迈,行事终究还是要和张浚商量来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