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伯鸣(2 / 2)

大汉箭神 庄不周 3834 字 4个月前

不过,天子对刘安的态度非常满意,好感度直线上升。他下诏赏赐增邑,又赐几杖,格外恩宠。刘安风头一时无俩,淮南邸高朋满座,足以和广川邸抗衡。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

从一开始,董仲舒就处于下风。论身份,他没有刘安尊贵。论实力,他只是一个书生,哪里能和实力雄厚的淮南王相比。论他最擅长的学问,他也没什么优势可言,最多是不相伯仲。

不过,让董仲舒感到庆幸的是刘安虽然声势很大,却在治国之道上一反常态,闭口不言。相反,他倒是大谈特谈一些具体而微的学问,比如算术,比如博物,甚至是测量一座楼的高度这样的小问题。

董仲舒听了,很是不以为然,可是架不住淮南王有钱任性,招待到位,美酒佳肴敞开供应,就连一些董仲舒的弟子都受不住诱惑,打着探听消息的名义,到淮南邸赴了几次会,打打牙祭。

一时间,董仲舒倍感冷落。

好在天子没有放弃他,经常召他入宫议事,一谈就是半天。还经常赏赐一些钱财,又接受他的推荐,召了几个他的弟子入宫为郎。仕途有望,董仲舒总算没有一败涂地。

——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天子下诏,拜董仲舒为江都相,即刻上任。

梁啸也因此摆脱了站岗的苦差事,回到宫里,参赞军事。

梁啸家在茂陵,往来不便。为了能让梁啸随时进宫,天子赏了一座宅第,就在未央宫北门对面。梁啸把全家人都搬了过来,原来的房子便给了荼恬夫妇。梁媌又忙了几天,将房子收拾出来。房子大了,人手不足,梁媌又买了一些奴婢。

乔迁新居,免不了热闹一番,又收了一回礼。

借着这个机会,梁媌给梁啸补行了冠礼,表示梁啸正式成年,并由师傅桓远取字曰伯鸣。

按梁啸的本意,啸这个名已经够张扬了,再取“鸣”为字,不太好,不如取个低调点的字对冲一下,比如子默什么的。不过,他的意见被梁媌和桓远否决了。他们说,大丈夫在世,就要声名远扬,默什么默,真要默,不如到山里做隐士去。不仅要鸣,而且要一鸣惊人,声震天下,这才够劲。

“伯”字既代表行辈居长,也通“霸”。梁啸是独子,排行没什么意义。所以梁啸觉得桓远给他取这个字一方面是有野心的表现,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借机怀念霸王项羽。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项羽的再传弟子。

一个是老娘,一个是师傅,梁啸不敢反驳,只好认了。

回到宫里,梁啸将取字的事告诉了天子,天子推敲了半天,也觉得伯鸣好。他说,你正当少年,又是武人,以默为字,多少有些书生气,不如伯鸣来得响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嘛,正合当前形势,是个好兆头。

天子也觉得这样好,梁啸只好认命,从此姓梁名啸,字伯鸣。

——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夏天到来,长安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宫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汉军的调动虽然已经尽可能的隐蔽,匈奴人还是听到了风声。军臣单于也接到了汉朝拒绝和亲的消息,勃然大怒,多次发兵扰边。不过正值夏季,马还没有肥,匈奴人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示威的成份多于实际威胁,先后被汉军赶了出去。

借着这个机会,天子干脆撕开了伪装,正式宣布对匈奴人进行还击。

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兵员征调、粮草转运。在天子刻意的宣传下,经过几个月的发酵,梁啸这个榜样带来的效应已经影响甚大,长安的游侠儿大受鼓舞,纷纷应募从军。外地的游侠儿也纷纷赶往京城,特别是江淮一带,江都王刘非一个人就送来了近万剑客、壮士。

得知江都国有这么多游侠儿,天子又惊又喜。惊的是刘非实力如此之强,喜的是刘非虽然粗猛,一心只想征战,却没什么心机,居然主动交出了这些力量。

与梁啸等人反复商议后,天子批准了刘非从征的请求,命他赶到长安,随御史大夫韩安国出征。接到诏书,刘非率领亲卫骑百余,昼夜兼程,只用了七天时间就赶到了长安。

七月末,梁啸接到命令,赶往陇西,作为李广禆将,协助李广进行战前准备。

-(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