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拒签(1 / 2)

第128章拒签

张潮并不想在《美文》上开什么专栏,但是贾平娃毕竟是以老师的身份向他邀稿,他也不能直接拒绝。

不过幸好现在有《青春派》这个托辞,最后两人商定,张潮的这一系列散文,首发《青春派》,《美文》则是做转载。

期末总是格外忙碌,张潮除了要应付两个学校的期末考试和日常的写作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定赴美签证。

他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没有公职在身,二接受“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也算不上公派赴美留学,所以他得自己去申请签证。

不过这也不难,这年月正是出国热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签证中介,其中又以赴美签证最为常见。

张潮向同学打听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中介,老板本身就是燕大法学的学生,去米国留学后回国也没干法律,直接干起了签证中介。

张潮就是由老板亲自接待的,听完张潮的情况以后,老板拍着胸脯保证,像他这样资产状况优良,又有爱荷华大学官方邀请的燕大生,通过签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6月下旬的一天,张潮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要去燕京美使馆面签。中介公司的老板特地交代了一些回答面试官提问时的要点。

到了时间,张潮带着材料到了美使馆排队。

早上9点钟,这里已经排出了一条长龙,弯弯绕绕,整整排到了两条街以外,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

从吹着泡泡糖的年轻人,到满头银发的老头老太太;从衣装窘迫的穷小伙,到穿金戴银的阔太太……各个年龄层、各个阶层应有尽有。

6月底的燕京,天气已经比较炎热了。但是张潮看自己前后这几十人差不多都是兴高采烈,丝毫不受天气影响,仿佛前面的使馆签发的不是去米国的签证,而是去天堂。

国内这股出国潮从8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初。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经济逐渐开始起飞,才渐渐趋于理性。2005年还在出国潮的尾巴,美使馆工作日门口的长龙从来没有断过。

这种情况在文艺作品中也有体现。最早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冯晓刚、郑小龙编剧,葛大爷主演的电影《大撒把》。

再到后来,以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这十几年大学生成长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负心汉丢下痴情女主远赴米国留学,几乎是剧情标配,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致青春》和《匆匆这年》。

张潮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队,才进到使馆内部,按照顺序来到一个光头的签证官面前。

张潮打了个招呼后,就把装着材料的文件袋递给了签证官。签证官并没有打开文件袋翻看材料,而是一边低头看着DS表格,一边直接问道:“你为什么去米国?”

这最常见的标准问题,张潮诚实地答道:“我收到了爱荷华大学‘国际协作计划’的邀请,去那边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学习。”

签证官接着问道:“你的职业是什么?”

张潮答道:“我既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个作家。”

签证官又问道:“你在米国有亲戚吗?”

张潮答道:“有,但几乎没有联系过,和我关系并不亲密。”

签证官又问道:“是你一个人去吗?”

张潮答道:“是的,我一个人去。”

签证官这时候才抬头看了一眼张潮,拿出一个大章“啪”一声就盖了上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