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立夏(二)(1 / 2)

岁时来仪 非10 109 字 1个月前

贞仪要去陈涂陈大人家中读书。

陈大人的夫人姓卜,今年已有五十多岁,很有才学,当地不少权贵官宦都将女儿送去拜师求学问习礼仪。

王者辅也想过自己来教授孙女,可他也收了许多军户学生,白日里亦有旁的事务要做。而卜老夫人所办乃是正经的女学,那里有许多和贞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在一处交友也可以多些玩伴,总比成日闷在这一方小院中来得好。

且这也是陈涂再三提议——“既将人诓了来,又怎好叫王公家中这颗明珠蒙尘呢?”

陈涂有个孙女,名唤陈凝田,只比贞仪大一岁,今年十二,她听过祖父这句“不叫明珠蒙尘”之言,于是当贞仪来到书屋时,便有一群女孩子围了上来,还有人小声问陈凝田:“宛玉,这就是南京城来的那颗明珠吗?”

“妹妹叫什么?”

“南京来的,必然读过书了?”

“可会认字?”

她们口中的吉林话与官话很有相通处,从小学习官话的贞仪大多听得懂,一一认真作答了:“……认得几个字,诗词,文章,算学,都粗略杂读了一些。”

贞仪不是个内向的人,但被十多个陌生小姑娘围着探看,还是稍有些局促。

“妹妹学得可真多!”

“算学?算账?妹妹家中是经商的吗?”

贞仪刚要说话,忽听戒尺敲打桌案的清脆响声,大家一哄而散各自归位,贞仪被这阵势吓到,却不知要坐哪里,唯有站得板板正正,屏住呼吸不敢乱看。

橘子隔着窗棂瞧见这一幕,只觉贞仪像个要参加军训的小学生,往那一站就是个小兵。

那发髻花白整洁,手持戒尺走进来的老人,便是卜老夫人了。

这位老夫人,用金陵话来说,长得一张十分“夹生”的面孔,看起来十分严肃。

橘子从前只觉董老太太长相不好接近,今次与这位老夫人作比,前者倒显得慈爱至极了。

先前贞仪来陈家时,也曾见过这位老夫人,此时在这书屋里再见,只觉得那张脸又添了几分威严。

她给贞仪指了座位,贞仪便行一礼,端正地坐下。

卜老夫人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严师,并不区分对待任何学生。

卜老夫人的女子学堂,同金陵城的闺塾类似,也以礼仪、女红与《女诫》为教学之本,主旨是为了适应封建教条以及为婚姻生活做准备——时下女子求学,仅有此一流派可循。

相比之下,贞仪跟随父亲所习之儒学文章已是寻常闺秀难以触及的“上乘高深”之物,至于筹算,更是不可能出现在女学之列的学科。

但贞仪敏锐地发现,卜老夫人虽也教授《女诫》,但并无太多规训之举,且不以此作为主要内容,而更加侧重识字习字与诗词。

吉林多满人,大清皇帝推崇汉人儒学文化治国已久,满人当中便也陆续出现了让子女学习汉学的风气,卜老夫人的学堂上有半数是满族小姑娘。但吉林一带民风粗犷开放,这些女孩子们从不裹足,常是下了学便去骑马游玩。

董老太太琢磨过,卜老夫人这位闺塾师之所以侧重识字而轻《女诫》教条,大约便与此地风气有关,这或是一种满汉文化中和之下的偶然现象。

这正也是王者辅乐意将孙女送来读书的原因之一。

和祖父祖母不同,贞仪的年纪还无从探究此中深意,但贞仪已然如获至宝,卜老夫人的教学内容,于求知心切的孩子而言是十分实用的。

橘子旁观了七八日,见卜老夫人虽严厉却并不刻薄,也慢慢放心下来。

卜老夫人并不曾明确流露出对贞仪的喜恶褒贬,亦不曾有过夸赞鼓励,橘子有些不明白,按说贞仪这样的好学生应该很受老师喜爱才对。

贞仪并顾不上留意在意这些,和其他学生一样,贞仪很敬畏这位老师。除此外,贞仪待这位老师还有一份感激之心。

贞仪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因此格外认真勤奋。

从王者辅的住处到陈家,需要走上两刻钟余,一整月下来,贞仪从未迟到过,风雨无阻。

王者辅亲手给孙女编了个小书箧,竹编轮廓缝以麻布,再用各色布条搓绳作为背带,背在身上,可以装书,也可以遮阳。

贞仪第一日背上书箧时,喜欢的不得了,一路跑着去陈家私塾。

贞仪每晚都在书箧里提前放好所需的书籍纸笔,对自己的体重缺乏清晰认知的橘子偶尔也会跳进去,让贞仪背它去上学。

天色渐凉爽,天地间铺开一片青黄相接之色,待得秋收季,蝈蝈们从农田里跳出来,日夜叫个不停,忙坏了橘子。

橘子常是彻夜抓蝈蝈,于是等贞仪晨早去私塾时,橘子便困得起不来了。

贞仪便与橘子说,可以在睡饱了之后再去接她。

贞仪要勤奋,但贞仪的猫不必。

清晨时分,贞仪在桃儿的陪同下出门。

在农田中忙碌的季五远远朝贞仪挥手,贞仪也将手举得高高地摇一摇回应他。

秋露打湿了贞仪的裙角鞋子,贞仪背着书箧脚步轻快,总是走着走着便跑起来。

橘子虽困乏不能陪贞仪去私塾,但橘子每每也会躺在不高的青灰瓦屋顶上,目送着贞仪。

看着贞仪轻快奔走的背影,再看向开阔的高山天穹,还有远处的草原湖泊,橘子眯着眼睛揣着前爪,心想如果贞仪能一直留在这里也很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