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留后院,战事再起(1 / 2)

第213章留后院,战事再起

正光元年四月末,秀容川。

宣光政变发生的当天,被尔朱荣留在洛阳的契胡老人,就从门下省的线人那边得到消息,江阳王在政变中杀死了清河王,囚禁了太后,取得了大魏最高权力。

当尔朱荣接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刻喊来了自己的参军刘贵。

听完了全部的情报,刘贵对尔朱荣说道:“恭喜将军!”

尔朱荣的职位是秀荣第一领民酋长,平北将军。

尔朱荣在秀荣的时候,都要求属下称呼他为将军,在治理秀荣的时候,他也喜欢用军令而不是政令。

经手过无数账目的刘贵,很清楚这些年来尔朱荣行贿给元乂的珍宝到底有多少。

而这一切最终都会获得回报。

尔朱荣对着刘贵说道:

“刘参军,你立刻带上等好马两百匹,去洛阳交给江阳王!”

自家主公果然出手大方啊!——正光元年五月,陇西郡。

在苏绰的筹谋下,第一批战马已经送到了陇西郡的折冲府,这座骑兵折冲府正在进行骑术训练。

【大夏龙雀备身】牵来一匹马,苏泽查看了这匹马后,满意的说道:“养的不错!”

负责这座折冲府【马场】的是苏泽刷到的一个蓝色随从【细心的牧马人】,听到苏泽的夸赞后这个淳朴的汉子激动的搓手。

赏赐了随从后,苏泽对苏亮说道:

“令绰这次挑的都是吐谷浑马,这种马虽然不善驮重,但是擅长在山地高原行走,耐力强,最适宜入汉中作战了。”

苏亮长于民政和谋略,对于具体的军事就不太清楚了,这就是谋士的通病。

相比之下,苏绰能注意到这些军事细节,从河西马场专门擅长山地作战的吐谷浑马,就显得他在后勤上的天赋了。

不过这兄弟两人的侧重点不同,比起更加擅长后勤和内政的苏绰,苏亮更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谋士。

参观完了折冲府,苏泽骑着马离开营地,和苏绰并排而行,两人故意和身后的侍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苏泽这才说道:“景顺,洛阳出事了。”

听到洛阳出事,苏亮的心咯噔一下。

这次出征,他的妻子还留在洛阳,自然忍不住挂念。

苏泽说道:“上次我已经给陈留公主写信,请殿下招抚景顺的家人,你夫人不会有事的。”

听到苏泽的保证,苏亮立刻觉得安心很多,苏泽这个主公就是这点好,他总能够给下属带来安全感,让下属全心全意的追随他。

苏亮也不清楚,苏泽这么一个寒门子弟,又是如何养成这样的行事作风的。

而且他又是如何网罗到这么多人才的。

苏亮只能将这些归咎于苏泽的人格魅力。

洛阳出事了?苏亮立刻问道:“将军,是江阳王和清河王的政斗?”

苏泽点点头,其实宣光殿政变是发生在四月,但是四月发生的政变苏泽当月就知道消息,这未免有些太过于惊世骇俗了,总不能也和苏亮说自己身边也有佛图澄这样的高僧吧。

所以到了快要出兵的时候,苏泽才向苏亮透露了这个消息。

苏亮问道:“是清河王落败了?”

苏泽看了苏亮一眼,好奇的问道:“为何景顺猜是清河王落败?”

苏亮说道:“朝局中,实际上清河王才是占据主动的那一方。”

“清河王是皇室近支,本身也是辅政大臣,和太后那个,额,关系亲近,得到河东士人拥戴。”

“之所以看起来江阳王咄咄逼人,是因为江阳王处于下风,所以才要兵行险着。”

“就好比一方据城坚守,只要认真守城就行了,但是攻城的一方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总要想出一些险招才能出奇制胜。”

“此外,江阳王在内廷的盟友,大长秋刘腾已经老病了,一旦失去对内廷的影响力,江阳王失败就是时间问题。”

“清河王只需要等着刘腾老死,就可以慢慢离间太后和江阳王,将他外任出洛阳,找个理由就可以随意发落了。”

“所以洛阳发生剧烈的变化,定然是江阳王垂死反扑。”

苏泽大悦道:“景顺真乃吾之子房啊!能知千里外的事!”

“景顺你说的没错,江阳王联合刘腾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清河王,将胡太后幽禁在北宫,取代清河王掌管门下省摄政。”

听到这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苏亮的表情并没有太过惊讶。

也许在刚刚,苏亮就已经猜到了这个结果。

而且苏亮迅速进入到了工作的状态,他开始站在苏泽的立场上思考。

“将军和江阳王本身就有联系,如今江阳王执掌朝政,对我们是有利的。”

“不过江阳王此人速来贪鄙,恐怕。”

苏亮看了一眼苏泽,从情感上,苏亮更喜欢清河王一点。

而且在苏亮看来,苏泽应该和清河王更对路一些。

苏泽为官不贪财,不好酒,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仗,以及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爱好。

食色性也嘛,这年头能建功立业的人哪个没点癖好的,苏泽已经算是道德楷模了。

而且苏泽不仅仅精通军事,文学上的造诣也不低,苏氏兄弟也很好奇,苏泽的文学素养到底是哪里来的。

可是苏泽拒绝了清河王的拉拢,转而成为了江阳王一派的人。

苏亮害怕苏泽有道德包袱,不愿意向江阳王行贿,所以吞吞吐吐,组织语言要如何说服苏泽。

没想到苏泽却说道:“送礼吗?这个事情简单,我准备派遣苏算返回洛阳,让他在洛阳设立留后院,专门负责和朝堂的沟通。”

“留后院?”

“对,就如同汉代的‘国邸’、‘郡邸’,专门派遣留在洛阳后方,负责沟通政事,结交重臣。”

这样一说苏亮就明白了。

所谓‘国邸’、‘郡邸’,就是汉代郡国的诸侯和郡守,害怕自己外任的时候被同僚诬告中伤,所以留在长安的机构。

也就是汉代的“驻京办”。

自古以来,在外领兵的大将,牧狩一方的封疆大吏,最害怕的就是自己远离权力中枢后,被政敌在皇帝面前诬告中伤。

这个制度在藩镇割据的大唐达到了巅峰,节度使们纷纷在长安设立留后院,进奏院,用来打听朝廷情报,贿赂执政的重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