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他们太想进步了(1 / 2)

邓千秋很快就发现,朱元璋的这三个儿子,实在过分的妖孽。

他们博闻强记,学习能力极强。

不过细细一想,这三人,一个是带着数十个心腹靖难,最终定鼎天下的永乐皇帝。

另一个,据闻比朱棣还要强一些的朱棡。

至于最小的那个,只因为爱好医术,编著了许多医术,抢了许多大夫饭碗的朱橚。

这三人无论是哪一个,但凡对某样东西产生了兴趣,而且有了学习氛围,且又处在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巅峰的学习段,他们的实力,也绝对可以傲视同龄人的。

邓千秋这时候不得不相信,这个世上真的有天赋这样的东西存在。

让他们现学习《春秋》、《尚书》、《汉书》、《资治通鉴》,一方面是邓千秋还没有想好自己该教授一点什么,先拿这些东西垫垫底。

另一方面,这些学习的内容多是老祖宗们的历史,拿来给人打基础并不坏。

任何一种学习,基础知识都是极重要的,这就好像后世总有人抱怨等到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初中、高中所学的知识,对大学之后的专业知识无用一样,却殊不知,有些基础的知识,本身就是润物细无声。

当然,依靠基础的知识学习,对于许多大学而言,其实无论是什么学校,在专业课方面,大专和名校的教材其实都大差不差。而且专业的知识,其实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可为何不同大学,专业能力最终却有天差地别。

问题就在那高考上,高考的本质,考的就是基础知识,其本质,就是通过考试,来区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

一个有学习能力,并且有其意愿的人,只要不出意外,基本上都能考中一个不错的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未来在专业的学习上,只要保持这种能力,那么大抵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差不到哪里去。

反观许多最终落榜的人,终究还是学习能力和意愿上已经和其他人产生了差距。说穿了,到了高考这个年龄,你还每日混日子,那基本上,已经很难重新进行塑造。

邓千秋让他们苦读,其实就是培养这种能力。只要处于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氛围之中,且有了扎实的功底,那么以后学习任何东西,都不会太差。

朱棡每日清早起来,便开始晨读。

他太卷了。

以至于朱棣受不了,他比朱棡更想进步,于是不得不也跟着一起卯时起来。

更悲剧的是,他发现自己的五弟,就好像鼬鼠一般,总是用一双奇怪的眼神盯着他,然后迅速地偷偷拿着一支小炭笔在一根随身携带的便笺上记录什么。

连那沈志业,居然也被感染。其实这沈志业也不是什么好鸟,出身在大富的商贾之家,且又受祖父的宠溺,一身的臭毛病。

平日里,非要日上三竿才肯起来,夜里与闲人通宵达旦地作乐,文化有一点,但是不多。

来了这里,他本以为,自己是来给皇子们陪玩的,谁料到……这些出身比他好得多的皇子,比他卷得多。

于是,他吓坏了。毕竟皇子们在读书,他哪里敢懈怠?那朱棡和朱橚,时刻盯着,稍有偷懒,便和他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

而沈志业则只好表示,自己一定要发愤图强,要一改恶习,从此之后,用心读书。

更可怕的是,邓千秋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进行突击测验。

别看邓千秋平日里管的不多,可他考的多啊,今日要默写这个,明日要求你讲解出那个话的道理。

所有的测验,还要比出分数,而每一次,几乎都是朱棡名列前茅。

这位晋王殿下是发了狠,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蹲茅坑都要带着一本《汉书》去。最可敬的是,他居然没有撕下《汉书》来擦屁股。

这令朱棣咬牙切齿,他是不服输的人,每日都想着进步,于是开始比朱棡更加刻苦。

沈志业总觉得力不从心,可在这好像时刻枕戈待旦的气氛之下,竟也开始完全适应这种生活。

当然,邓千秋作为恩师,还是要进行一些讲解的。只是他讲解的东西,却很奇怪,总是有一种奇妙的角度,这些角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久而久之,大家在枯燥的读写过程中,居然很期待邓千秋的讲解课。

毕竟,这已是他们在这里的唯一娱乐了。

…………

大明三大中枢,其实分为掌管天下行政事务的中书省,以及掌握军务的大都督府,还有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的御史台。

这三个中枢并列,不过相对于位高权重的中书省以及大都督府,这御史台虽在级别高与之相当,可实际在行政体系上,却远远不如前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