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百姓只管种地,官员考虑的就多了!(1 / 2)

第217章百姓只管种地,官员考虑的就多了!

朱标目光微异。

心中也不由的啧啧称奇。

刘三吾在父皇那颇受重视,虽然的确有一些迂腐,但才能还是实打实的,如今却在夏之白手中接连吃瘪,甚至是话都说不出,也让朱标心中暗暗发笑。

他倒挺认可夏之白的观点,儒家也好,法家也罢,都只是治国的工具,但如今天下的士人,却有些本末倒置了,捧着个《四书五经》,将里面的内容奉为金科律令,完全没了自己的想法,彻底沦为了儒学的傀儡。

这种风气的确不能助长。

他学儒。

但也只是当为工具。

并不想被儒家的那些儒生束缚着。

朱标道:“好了。”

“夏大学士的话,的确振聋发聩,也让人醍醐灌顶,而刘学士的话,同样也有一定道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变动天下的教育体系,是急不来的,这需要天下士人配合,非朝夕能做到。”

“不过的确是一个方向。”

“天下沉疴久矣。”

“太多士人捧着本书,就自以为通晓了天下道理,而孤这么多年下来,也不敢夸这般海口,如今天下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风气的确该遏制一下了。”

“既然夏大学士已有了主意,那孤就姑且听信一次。”

“翰林院的学士此后就听夏大学士吩咐。”

“孤也很好奇。”

“夏大学士能为天下编出何等教材。”

“若当真能借此一改天下风气,能让士人恢复几分纯良之气,孤定亲自替你向父皇请功。”

闻言。

方孝孺、黄章等学士脸色微变。

方孝孺道:“殿下,这事是否当从长计议?”

“臣以为兹事重大,当与朝廷大臣商议后,再做决断,而且编纂教材之事,牵涉到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若是一个处理不好,恐会为朝廷带来不小的影响,请殿下三思。”

黄章也道:“殿下慎重。”

“臣承认夏大学士所言有几分道理。”

“但天下不是靠嘴治理的。”

“士人乃天下根基,自周代以来,一直是百花齐放,而如今宽泛的整合统一,只怕会引得天下很多读书人不满,而且此举也会扼杀很多士人对朝廷的信任,臣认为当三思而行。”

董贯等学士也纷纷劝谏。

虽然明眼上都看得到刘三吾争辩输了,但说不过是一回事,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以当今陛下的强势,等真的按夏之白的想法将教材编著好,多半会勒令天下推广,到时对天下的影响太大了。

一来,直接将儒学拉下了神坛。

很多儒生接受不了的。

二来,天下通用一门教材,那是否意味着今后考试内容也会有变化,那南方的文学底蕴,岂不直接化为了乌有,彻底被磨平,这岂是南方的士绅能答应的?三来,天下教材统一,也定然会统一教学,很多读书人也会因此失去生计。

这对天下的稳定十分不利。

听着一众学士的劝言,朱标也感到一阵头疼。

阻力太大了。

不仅有来自朝廷的阻力,还有来自地方的阻力,更有跟读书人搅在一起的地主士绅的阻力,他其实来时听到夏之白的话,就知道此事不能这么轻易放下。

大明的这些臣子都奸猾的很。

若是今日自己这一步退了,日后再提起,他们只会有更多的说辞跟借口。

他对这些臣子太了解了。

尤其是这些‘满腹经纶’的学士,引经据典,拿历史的教训压人,那是张口就来,现在夏之白还能将这些人说的无言以对,但这主要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等这些人有了准备,再想取得如今的效果,可就难上加难了。

朱标沉默些许,冷声道:“孤自有决断。”

“大明取士,为的是简拔实才,当初的荐举制,在施行几年后,地方官员荐举的多以‘庸才充贡’,而科举制刚恢复,但正如夏学士所说,天下被蒙古人摧残的厉害,南北分歧很大,不少士人百姓,也都没了家国之念。”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士人为治理天下之根本,自然该首当其冲。”

“不过自古以来,兴礼乐,定制度,光辅国家,成至治之美,皆本于儒。儒者知古今,识道理,非区区文法吏可比也。”

“这教材,孤认为还是当编。”

“不过要有所侧重,只是天下都无经验。”

“因而孤暂时以为,还是以夏大学士规定的方向为主,不过编纂出来的教材只是初稿,等日后经朝廷商议后,才会做最终定稿,因而恐会修改许多次,也麻烦诸位学士了。”

朱标朝众人微微作揖。

见状。

黄章等人脸色微变。

他们正准备再度开口反对,朱标已然站直了身子,漠然道:“此事就先这么定下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