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朱标:我不类父?(第一更)(1 / 2)

朱元璋紧捏着手中玉如意,指骨更是在嘎嘎作响。

他自起兵以来,见过不少能人异士,麾下更是没少谋臣文士,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把自己的所有心思,这么直白清楚说出来的人。

夏之白是第一个。

朱元璋压着心头的震惊,面上并未浮现太多怒色,不怒自威的看着夏之白,眼神第一次变得凝重,但眼中依旧流露着不屑跟傲意,,朱元璋道:“你让咱越来越意外了。”

“一个士人。”

“一个二十出头的文人。”

“过去始终待在开封府,未曾真正涉入朝堂,竟能比朝中大臣,还了解咱所做的布置。”

“咱真是小瞧你了。”

“你既然对咱的制度这么了解,那咱倒真想来听听,咱创建的这套体系,在伱眼里,有什么问题?”朱元璋身子前倾,睥睨的看着夏之白,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变化。

朱标却不敢让夏之白开口。

他主动道:“父皇,夏之白从未踏足朝堂,对天下事也知之甚少,根本不知大明全貌,岂能任由他妄议国家大政?”

“请父皇三思。”

朱标的话,在此刻,无人在意。

朱元璋听不进去,夏之白更不会理会。

夏之白长身而立,没有丝毫的露怯,更没有半点退缩之意。

朱元璋是时候去清醒一下了。

夏之白拱手道:“既然陛下想听,臣自当遵命。”

“在臣眼中,陛下的治国理念,从来都是自相矛盾的。”

“陛下出身贫寒农家,从小饱受极寒困苦,对官僚腐败和地方豪强的作恶是深有体会,因而大明的制度,很大程度,源于陛下过往生活阅历下的真实感受。”

“陛下的财政思路,简单而已,便是量入为出,均徭薄赋,节俭国用,藏富于民等。”

“但正因为此,才更见矛盾。”

“陛下作为开国之君,经手的是一个久经战乱、人口锐减、土地大量抛售、百废待兴的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陛下既想让百姓达到生活富足、民力不困的理想状态,另一边又迫切的要百姓为陛下贡献余力,以实现陛下想要达成的‘国计恒舒’的目标。”

“陛下要做的事又太多。”

“营建京都、中都,对功臣赏赐,百官俸禄、军队粮饷、还有陛下的不世之功‘弥合南北’、兴建学校教育等,这都是需要大量的财力支出的。”

“前者显而易见是需要与民休息,后者又需要丰厚国家财政进行强力支撑。”

“但这两者明显不能兼得。”

“陛下这十八年来,明显坚定选择了后者。”

“陛下引以为傲的定税制跟低商业税,只是陛下用来遮掩,大明背地残酷剥削的安慰罢了,大明对百姓在农商上的低税,最终都通过无偿徭役和逐年增加的赋税找补回来了。”

“陛下之所以这么重农轻商。”

“并不是真爱农。”

“而是陛下很清楚,大明的财政收入,几乎都会是来自农民,至于商人?只是朝廷养着的猪羊罢了,等时机成熟,商贾兜里有盈余,就是朝廷大举屠刀,直接强取豪夺的时候。”

“这就是陛下为商贾豪强,早早就定下的宿命。”

“就目前而言。”

“陛下创建的这套体制是能正常运行的,虽然地方百姓多有怨念,但臣若是没猜错,这一次陛下的目的,并非是郭桓这些官员,而是户部财政下家有余粮的商户跟富农豪强。”

“陛下理想的天下很早便言明。”

“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

“自古以来,百姓都厌贫喜富。”

“因而这些‘富’人,都是要铲除的。”

“天下从来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所以朝廷要做的,只要将这些富农豪强的财富拿掉,让他们重新变成‘贫农’,那天下的百姓,就看不到别人跟自己有差别,能够安定在田地里,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欲望了,也不会再有那么多事端,天下也就能大治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并没提出反对。

他的确重农。

让他认为的国富民安便是‘为治之先务,立国之根本’,只有百姓尽力田亩,国家才能有资费可用,大明‘欲财用之不竭,国家之常裕,鬼神之常享’,必须依赖农业。

而且从国家和社会治理来论,天下最急的事莫过于衣食,最重的事情则莫过于教化。

他其实很欣赏孟子的‘薄赋思想’。

但正因为看的越透彻,才必须把孟子从孔庙移出。

因为孟子的这些思想,跟他推行的制度相悖,若是让太多读书人认识到,这对大明的统治,将会造成极大的动摇。

夏之白一直盯着朱元璋。

见朱元璋并未露出任何深思神色,也知道朱元璋旧有观念早已入骨。

自古以来,农民种田交税、以身应役理所应当。

且不容置疑。

民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役,历代相承,皆循其旧。

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农民尽到这个本分,方为仁义忠孝之民,反之,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