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纯粹为了抬高自己,才去吹捧西方文明的。
毕竟,他们可是在西方留学了好几年啊。
若西方是垃圾的话,那么他们又是什么呢?
只有吹嘘的西方高贵尊崇无比,才能更加彰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来。
而就在此时,却是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学生愿意。”
贾琮放眼望去,却见此人赫然便是贾兰。
在贾兰之后,又有几个学生站出来,表示愿意继续出国留学。
贾琮不由点了点头,看样子,还是有几个真正有求学之心的人的。
这绝大多数人,都是废物啊!
不过这些废物,也要加以利用才是。
想到此处,贾琮不由说道:“诸位学子,朕又何尝不想变革呢?”
“只是你们也知道,有些人是多么顽冥不化,他们拒绝一切变化,只愿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朕也是无何奈何啊!”
听到这里,三百学子,不由精神大振。
纷纷开口,表示愿意为君分忧解难,愿意四面游走,解决这些顽固分子。
贾琮不由点了点头,又吩咐几句,才将他们放走。
贾琮将贾兰留了下来。
贾琮想看看贾兰留学,有没有什么进步。
大殿内,贾琮让贾兰坐下来说话。
又问道:“兰儿,不知你觉得,这些留学生所言如何?”
贾兰不由说道:“陛下,万不可听信他们所言。”
贾琮听了不由笑问道:“为何如此说呢?”
贾兰说道:“陛下,这三百留学生,在去到真真国之后,大部分都并没有认真学习。”
“而是热衷于参加贵族的舞会,和真真国贵妇名媛约会,并且乐此不疲。”
“他们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只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文明,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
听到这番话,贾琮越发满意。
他笑问道:“那你觉得,西方文明如何呢?”
贾兰说道:“回陛下,我觉得,他们有先进之处,但是并不符合我华夏国情。”
“我们且不可盲目学习他们,我华夏,自有我华夏的国情在。”
“不过,他们也的确有先机之处,因此,我准备继续前往真真国留学,学习更先进的知识。”
听完这番话,贾琮不由越发满意起来。
他不由说道:“你不用再继续去西方留学了。”
贾兰愕然问道:“陛下,不知这是为何?”
贾琮说道:“因为,西方的文明,并不比我华夏先进。”
是的,西方文艺复兴,的确是爆发了一波。
但是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飙升的。
目前华夏不但完全吸收了西方的科技成果,并且在贾琮的指导之下,又更进了一步。
后面的发展,在贾琮指导之下,发展速度,自会远远超过他们,哪里还用得着再向他们学习?
其实本身,东方人智商就远远超过其他人的。
东方只是缺少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罢了,如今这个环境,贾琮已经给出了。
在同等基础发展的情况下,东方是会远远超出西方的。
接下来,贾琮准备让贾兰进入科研院,进一步学习。
……
且说,三百留学生回归之后,很快便是在士林之中,引起轩然大波。
这三百留学生,睥睨天下,蔑视群雄,不可一世。
将华夏贬低的一无是处,极度吹捧西学。
他们或是公然讲学,或是召开文会,到处宣扬西方思维。
而士林之中,一小部分士子,被他们的张扬自信所折服。
主动聚拢在他们身边,成为他们的拥护者,也成为西学的坚定追逐者。
不过,大部分人,都持反对态度。
他们誓死捍卫儒家学说,极力反对西学,两者几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要不是三百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有深厚背景,只怕早就被人暗中物理消灭掉了。
在士林之中,西学搅风搅雨。
就连华夏月报,都成为双方角力的平台。
留学生写文章,大肆鼓吹西学。
而保守派,则是极力反驳辱骂贬低。
这里面,自然少不了贾琮命人在暗中推波助澜。
不过,因为这些吵闹,倒是让新学,越发的备受关注起来。
新学,其实也是西学的一种。
不过,新学也只是西学的一种。
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新学只是开了一扇窗户,让人见识到不同的知识流派。
而西学,则是全面贬低华夏文明,甚至恨不得让西学全面取代华夏文明。
这两者,一个是开窗,一个是拆屋。
而更加温和的新学,受排斥称帝,自然大大降低。
西学和保守派,越发的水火不容。
双方明争暗斗,互有胜负。
这一次,双方又约定在睢园之中,展开新一轮的角逐。
西学的头领叫做郑先驱,他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为了鼓吹西学,特意改做了这个名字。
暗喻他为先驱者。
这一次,他已经做好一击必杀的准备。
不多时,双方便在睢园碰面,一家面,双方便吵的不可开交。
而保守派一方的头领,叫做刘经义,这位也是改的名字。
郑先驱率先发难道:“你们死读经书,于家于国,有什么益处吗?”
“你们读了四书五经,难道就明白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吗?难道就会治理国家了吗?就能提高民众的生活了吗?”
刘经义从容地说道:“这是自然,四书五经,乃是儒家经典,只要读通了经典,明白了书中微言大义。”
“便能洞悉世间奥妙,何事做不得呢?”
郑先驱似笑非笑地看向刘经义问道:“大学之中,曾有一句话叫做,物格而后知至。”
“那我只问你最浅显的一个问题,不知你可能回答的上来呢?”
刘经义坦然说道:“自无不可,你只管问来便是。”
郑先驱问道:“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地,问那一块先落地呢?”
刘经义不假思索地说道:“我道你会问如何高深的问题呢,不曾想你竟然问如此简单的问题。”
“这个问题,便是三岁小儿,也是知晓答案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