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让孙家父子坐下,把桌上腾出一大块地方,亲自沏了两杯茶端过来。
孙老看着那一堆稿件,问道“这些都是,投稿的,怎么这么多。”
“是啊,最近投稿的人越来越多,审核不过来,我们老板只能看白话文的,其他文章都要我筛选,我就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只能尽量选挑选最好的,刊登出去,剩下慢慢看。”
“哦,我可以看看这些文章吗?”
孙老先生,今年快六十,本应是享福的年岁,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儿媳和老妻先后走了,在家里冷情郁闷,让人心情不好,前些日子他生病刚好,京城周刊也看了两期还不错。
听儿子说他的朋友,来找他当周刊的主编,孙老就想过来看看,能出版京城周刊地方什么样。
“伯父,您随意,看完装回信封里就行,信封上都写了名字的。”孙老点点头。把椅子挪过去,开始翻看那些文章。
老白没事就和孙士斌聊天。
孙父大名叫孙铭辉,也是一名举人,曾经当过知县,知府等很多外放官员的师爷幕僚,比他儿子有政治眼光,而且见多识广,
刚一接触京城周刊,就看出这几张纸的潜力,虽然就是一则则的市井消息,和编撰的故事,可是却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思想。
这还罢了,老板很注意,没有刊登乱七八糟的内容。
最让所有文人关注是文学版块,谁的文章能被刊登上,被众多人阅读流传,这可了不得,
很多人读书就为了科考做官,而在科考时候想要加分,需要什么,当然是名气,
那些少年成名,各大学院的才子那次不是上榜的几率要大,每当赶考进场之前,那些学子谁不是一场诗会加一场的扬名,或者去各个大儒名士家里拜访。
现在有个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怎不会让读书人趋之若鹜,就算科举不成,也能成个名人,
比如那个会画画能写小说的青山居士,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人仰慕他,可他有什么大的成就,不能治国安邦,让百姓生活富裕,就是乐呵罢了。
可就是这样的名气不知道让多少读书人羡慕呢。
京城周刊弄好了,说不定会被朝廷关注。
孙铭辉一边看桌上的稿件,一边胡思乱想,
刚刚与那位江社长,只随意聊了两句,还是被他看出来,她那是什么少年公子,明明是个小女子嘛。
怨不得多出个女性的版块,原来老板就是个女人。
要不要来社里做编辑,他还是要和儿子回去,观望下再说。
看他们人人都在忙碌的工作,孙家父子,也没多耽误老白他们时间,直接告辞走了,约了改天在聊。
老白也不知他们要不要来做编辑,看样子还是要考虑,也是他的手要是好好的,也不会轻易就下定决心的。
望着桌上如山的稿件,他真是太难了,认命拿起稿件浏览阅读评价记录,左手写字还是很费劲,字迹也不好看。
自从社里招聘了四个兼职编辑,不光老白轻松了,江小鱼都松口气。
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开始减缓速度,她才有时间关心下四喜班的事情,也不知道秋彤他们轮番去各大戏楼演出能不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