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瑾对于临江郡的防守还是安心的。
英国公的大军从南边过来,打的是险滩登陆战,他们得先顶着投石车投掷的火油过河,之后是在河滩发起攻击。横断江水流湍急地势险,水面上都是旋涡,水底有暗流、礁石,属于非常危险的水域,导致临江郡连渔民都没有。河岸边全是淤泥杂草,连下脚的地儿都没有,对进攻会造成极大阻碍。
沐耀有五万大军,一旦战事吃紧,淮郡大营还有五万军队可以调动增援。就算这十万人也没扛住,魏郡、淮郡的郡兵、县兵,全都是军队里出来的老兵。
多老的兵?不是老人的老,而是入伍年限久,从十五岁混到了二十五岁,到现在年龄在二十六七之间。他的兵将全都是青壮,连三十岁的都极少。两郡的郡兵、县兵能凑两万人,这些都是可战之兵,上了战场就能打仗。
他走的是全民皆兵藏富于民的路线,百姓们手里有武器,无论男女都有进行作战训练,招上来,由老兵们带着,也能投入到战场上。老百姓有粮有武器,能自发形成民间抵御武装给予对方打击。
不过,对方攻魏郡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会想先跟博英郡侯他们合兵。如今他拿下临江郡,在攻广庭郡,从横断江过来的军队,很可能会拿下沐耀后,再想抄他的后路。
战场形势变化快,沐瑾也说不准对方到底是个什么路数,反正做好准备,专心进攻跟梧桐郡合兵就是了。现在英国公联盟方的兵力散,属于被切开状态,他的也是。
斥侯们很给力,已经摸清楚奇峰山的兵力分布。
这些人都是从广庭郡出来的精锐,由当地猎户带路,熟悉地形,还把原来的三个匪寨占据了,又另外把控了几个险要路段,在山上挑上坡路陡、山顶地势较平的地方扎营。
一共有五个据点,但因为地势险峻,各峰之间并不相连,导致他们也是分散的。五个驻军点,大概有两千多人,全都是守着易守难攻的路段。
沐瑾只把作战任务安排出去,至于怎么打仗,这都是底下的都尉、营将们的活。五个据点,正好够给五个营将们分,就当是练兵了。
他在等黑石县军械作坊把绞盘式滑轮组升降机送到。
拿下奇峰山制高点,需要把投石车运上去。
他设计的投石车融合了力学设计原理,加了精准度标尺,再就是为了保证装卸方便,可拆装的零部件比较多,虽然挺耐磕磕碰碰的,但也架不住在山崖上拿绳子拴着直接硬拽上去,让沿途的岩石、草木来回撞击磨擦,零部件都得给撞坏,甚至可能把杆子撞歪。
再就是山上的石头有限,这场仗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大量石头,山上有后,还得运粮食,因此,需要架设大型的人力升降机方便输送物资。
如果靠人力搬,也是可以的,但损坏大,同样耗时费力,在战斗力靠人力攀山运石头,不要说兵卒,他都得先疯,因为那样一来,不叫效率慢,叫没效率。投石车想要造成足够的伤害,就得打击密集才行。
沐瑾在县城等着无聊,跑去奇峰山脚下观战,便发现这帮生瓜蛋子遇到军阵派不上用场的战斗,是真有点手忙脚乱。
投石车架在山脚下往上攻,高度不够,全落到山林里,让树木挡住了,给对方形成不了任何伤害。
突袭奇兵的登山装备还没打造好,偷袭队伍还在进行攀岩训练,这会儿也派不上用场。中军都尉戚荣跟营将们商量过后,决定让重甲兵打前阵,一点点往前压,等到了攻击范围内再派弓箭兵上。
投石车派不上用场,山路太窄了,山坡又险,连架投石车的地方都没有。
硬攻,打攻坚战,当天就出现了伤亡。
玉不琢不成器,兵卒子们见过血知道战场的残酷,能够扛过死亡的恐惧,才能是有用之兵。
沐瑾由得他们攻城,观战了两天,便回了县城,从中军大营调了十几个军医出来,又征用了城中一户大宅。
这户人家因为离广庭郡近,又有姻亲在广庭郡,舍不得家业财产,早在大军到之前就已经跑了。
沐瑾想到古人喜欢藏钱的习惯,让兵卒子们在清理宅子时,先把地板、树后等稍微隐蔽容易埋罐子的地方挖一挖。跑路嘛,铜钱那么沉,多不好带啊。运到外面去埋,太显眼了,这么大的宅子,找个能埋的地儿还是很容易的。
有没有藏东西,挖起来也容易,锄头一挖,底下的土有没有动过,一目了然。地毯式搜索,也费不了多少功夫,比开荒省力多了。
卫队的兵卒子们在宅子里挖地三尺,沐瑾则在给军医们开会。
他挑的军医,有擅长接骨的,有擅长缝合伤口的,有擅长治风寒的,有擅长针灸的。没有麻醉药,如今动手术全靠针灸麻醉,找穴位、神经,扎进去,人就麻了,没知觉了。
沐瑾不知道会不会有后遗症,但眼下医疗情况就这样,留点后遗症也总比活生生地受罪疼死强吧。
前线打仗有伤兵,虽说有军医大帐收治,可山里湿热,不易于养伤。军医是要随军行动的,伤员是需要静养的,伤得较重的那些,经过紧急治疗后,最好还是送到县城来慢慢治。
伤筋动骨一百天,让山上的滚石砸中,骨头都断了,怎么也得有个地儿好好养伤的,再加上他开医院的计划因为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开展得起来。如今有了这现成的便利,沐瑾索性把医院成立起来。
他们即治伤兵,也对外接症。
沐瑾考虑过后,决定根据市场需求,将医疗定成两个方向。一个是确保基础民生的平民医疗,也就是只收个成本价,确保医院不亏本能够维持运营就行了,另一个则是针对钱多、抱着不惜一切代价,不论花多少钱也要治好自己的人群。这部分人的财力雄厚,可以把最贵最好的药给他们用,当然,赚起来也是暴利,所得的收入,用来进行医疗研究,促进医疗技术发展。
打仗嘛,再加上总有作死的人去触犯律令获死刑,大体老师是不缺的。
沐瑾有心发展医疗,在中军大营的时候就着手培养医生、护士和开展医疗研究,如今已经形成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仅有军职的军医就有二百多个,再加上医疗兵、护士、杂役等,有一千多人。
这是他成立的第一家对外经营的军医院,自然是按照高标准来的,一次性调派了十几个军医、三十多个医疗兵,先把目前能症治的部门都凑齐,其医疗物资直接从军医大营中调派,后面则从户部调拨,以及自行采买。
无规矩不成方圆,沐瑾成立医院,规章制度得有,包括一些对于疫病、流行病的防控都顺便一起安排上了。打仗,死人多,难免会出瘟疫之类的,还是得注意一些,如果有防疫方面的需求,自然是要跟县令、县郡们沟通协商,调派县兵和各乡、村的人配合的。
以前医匠们的地位很低,如今在沐瑾这里,不仅可以有军职,也有了晋升渠道。这在调派来的军医们、医疗兵的眼里,相当于有了自己的衙门。他们不上战场,没有立军功的机会,晋升都是凭技术、科研贡献,有个稳定的环境比起跟着大军东奔西走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