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芯片格局(2 / 2)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无厂半导体公司。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是根据目前环境及未来预期作出的选择。

通常集成电路制造所需的设备、原料成本十分巨大,一般的公司根本无力承受。

而且一旦发生工艺节点的改变,公司可能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来更换现有工艺设备,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成本。

以sic目前的体量来说,冒然进入芯片制造领域,很可能直接被拖垮。

而且目前日本有五家半导体制造公司,个个都是巨无霸,sic拿头去和他们竞争。

技术技术没有,人才人才没有,sic基本绝了半导体制造之路。

另外一个让白川枫避开实体制造的原因,就在于未来几年以后的美日半导体之争。

从那之后日本半导体制造公司不是死了一大片,就是正在死的路上。

工厂关闭,设备废弃,制造工艺作废无用,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损失。

动不动几百亿的资金打水漂,白川枫出不起那个钱,也怕自己的心脏受不了。

所以从一开始,sic就没打算涉足制造领域。

另外,sic做的是什么?

处理器芯片,以信息处理、运算、控制为核心的集成电路。

我们通常所说的cpu、gpu都是它的一种。

而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或者说日本其他半导体厂商最擅长的是什么芯片?

再换句话,85年之后的美日半导体之争是因为什么芯片而起?

答案是存储芯片,也就是dram芯片。

在1981年后世大名鼎鼎的intel,此刻的主要业务还是dram存储芯片。

是的,这时候的intel还在不务正业的做存储芯片。

至于处理器芯片,只是顺带着的业务中的一小块。

同样日本的其他几家半导体厂商,这时候也在专攻dram存储芯片。

专攻到什么程度?

在1973年由日本政府牵头,nec、日立、富士通、三菱、东芝,五家半导体制造商联合研发存储芯片。

这就是日本政府启动的“dram制法革新”国家项目,该项目组织了8多名技术精英。

这其中政府出资32亿日元,五家企业出资4亿日元,总计72亿日元全部投入存储芯片的研发中。

这次联合行为由日本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研究所主导。

为此还设立了特定的国家性科研机构,“vlsi技术研究所”。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难想象很快日本就会在dram领域迎头赶上。

而米国那边呢,发展模式还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

创业公司获得支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公司估值然后上市。

最后风险投资卖出股票,最后获利退出。

这种模式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而且各自为战。

很明显在以国家力量为背景的日本公司面前,未来一定就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虽然目前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所占的份额还不到2%,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会被打破。

这就是目前世界上芯片市场的主要格局。

那么处理器芯片局面如何呢?

很神奇的,大家都不怎么重视。

米国也只有intel和zligo在做相关业务,至于日本…完全没有。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没形成市场规模。

所有的需求都由市场决定,芯片同样如此。

电脑在当前年代绝对属于奢侈品,日本这边的售价普遍在2万日元以上。

而米国也在七八百美元左右,无论是米国人民还是霓虹人民都表示,买不起!pass!

所以市场太小,处理器芯片的需求比起存储芯片也少的可怜。

这才是现在没人重视处理器芯片的原因。

而偏偏白川枫就选择了,芯片中的“冷门”领域。

“冷门”的好处就是以后在美日半导体之战中,很可能处理器芯片会辛免于难。

因为算算时间,几年之后个人电脑的发展还没进入快车道,很可能继续被忽视。

另外,sic在日本完全没有竞争对手。

哪怕以后被制裁,仅靠霓虹本土市场因该也可以存活下去。

甚至目前日本都没有专门的芯片设计公司。

是不是很奇怪,科技已经很发达的日本竟然没有专门的芯片设计公司。

这也和日本特殊的企业结构相关,那些大企业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多。

比如索尼,在它的集团之下就有专门的芯片设计部门。

如果有需要,直接把任务委派给下面部门执行即可,根本不需要去委托其他公司设计。

但是这样的大企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公司如果需要处理器芯片,基本都是采购米国的产品。

又或者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像夏普、东芝那样购买国外成熟的芯片架构版权,自己做二次开发。

所以总的来说,芯片设计有没有前途?

有,肯定有。

白川枫决定开拓赛道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毫无疑问芯片也绝对高精尖领域。

它足以担任未来白川集团护城河的重任,对于它白川枫也是倾尽心力。

从sic大楼出来,就在白川枫准备去找第一劝银聊聊的时候,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